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捧读近几期《新闻战线》,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本杂志变得亲切耐读了。认真地把大部分文章读完,感觉获益良多。于是,我把这种明显的变化总结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鲜活。无论是从《新闻战线》的装帧设计上,还是从每期所刊登的文章内容上都有这一明显的特点。实际上,鲜活也是专业性期刊巩固和发展它的读者群的要点之一。以《新闻战线》第三期为例,重点栏目《前沿关注》做得跟抓新闻的“活鱼”似的。抓住业界前沿热点,推出了“我们怎样抓‘热点’”的选题,契合了业内关注之所求,读之既解难又解渴。还有如《什么是今天的好新闻──2…  相似文献   

2.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看着我桌上依次摆放着自己亲手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再看看自己几年来上百篇见稿的剪贴本,心中不禁涌现出一种感激之情。这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就仿佛是一层层楼梯,扶我入门,使我进步,激我前行!1993年7月,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原某部的一个连队担任排长。习惯了军校生活的我突然来到战士中间,工作训练之余总觉得无聊,好像缺少些什么。于是我就试着拿起笔来写些自认为是“新闻”的稿子寄往报社,本想自己有大专文化作根基,在报纸上登几篇文章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然而,寄出去几十篇稿…  相似文献   

4.
我的第一篇是因新闻价值判断得准确才得以发表的。记得那是1986年春末的一天,我听说解放军第15医院成功地做了一例断指再植手术。当时我想:断指再植手术在内地大城市算不上什么“新鲜事”,而对这偏远的、医疗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小县城来说,却是条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我立即到医院采访,果然“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在新疆北疆地区还是第一例。我知道这回逮住了个大鱼。便当即写了条《北疆人民的福音──15医院“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的消息,寄往《塔城报》,没几天,《塔城报》便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这篇新闻给我留下了较…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目前,我除了认真完成岗位工作外,便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新闻学教材以及新闻期刊的研读上。因为,我有一个珍藏心中已十年的理想———考取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然而,在自学过程中,我时不时地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新闻写作。以前,我总认为那些“豆腐块”、“火柴盒”乃“小儿科”,不过雕虫小技而已。可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发现,这想法太幼稚可笑了。怎么办?我于是在征订今年期刊的目录中,翻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本《新闻爱好者》。嘿,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学习伙伴吗?于是,我毫不犹豫…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伴我度过休闲时光最多的,总是放在案头的那一摞《新闻爱好者》。1998年认识《新闻爱好者》至今,她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暇闲之余,我特别喜欢到“通讯员园地”中畅游,从中汲取新闻写作的营养。《巧找素材》、《琐言琐事好新闻》教我学会新闻写作的素材收集与整理;《等来由头好作文》、《巧选角度写好稿》、《打开思路的ABCDE》送给我开启新闻写作思路的金钥匙;看了《一篇通讯拟了80个标题》一文,让我懂得“标题新颖、文章升华”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多上稿、标题请制好”。几年来,经过这位不开口老师的指点,我的业…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10.
屈指算来,我爱上《新闻与成才》已经整整12年了。在这十几年的军旅岁月中,它以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的精神空间,帮我走上了成才之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有它伴我左右。我参军后,就喜欢读书和写作,可一直找不到一本能看得懂、用得上的书当我的向导。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凭着对文学与新闻的业余爱好和强烈兴趣,来到连队图书室,翻阅有关报刊。顿时,我的眼睛一亮:《新闻与成才》。于是便细细地欣赏起来:“采写体会”,“作品评析”,“编辑手记”……看着,看着,我不禁被它的高度政治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所吸引。后来,我每年都从微薄…  相似文献   

11.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2007,(6):36-37
晚上,找了本《新闻文存》来读。 记得当时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时,颇为兴奋,集合了新闻学四位开山鼻祖的著作,松本君平的《新闻拳》、休曼的《实用新闻学》、徐宝璜的《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心想,终于看到“真迹”了,于是立刻复印下来收藏,这一藏就藏到今天。  相似文献   

13.
每每翻看影集,有这样一张照片令我分外喜爱:解放军报社大门口,《新闻与成才》杂志匾牌旁,笑眯眯的我满脸绽成一朵花──一种从没有过的甜蜜与幸福、自豪与荣耀此刻凝结成神圣的喜悦!相识《新闻与成才》,是5年前的新兵连。训练间隙,休息之余,我总爱思考些问题,琢磨些点子,然后趴在床铺上抄抄写写,居然有一篇稿子被报纸登了出来。初试“锋芒”成功,我看报写作的劲头一浪高过一浪。有一次,军报介绍一期《新闻与成才》的要目和下面赫然打出的“告新战友”参加新闻函授的启事吸引了我。我暗自思忖:要想在新闻写作上有所“成才”,…  相似文献   

14.
切莫贻误下一代──课本印刷装订质量亟待改善黄侃编者按:近几年,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销费者深受其害,于是有了“质量万里行”,对伪劣商品予以曝光。近期报刊图书市场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甚至淫秽、迷信的劣质出版物有泛滥之势。为此,我们也迫切需...  相似文献   

15.
难得的益友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劳动之余,喜欢拿笔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由于我初学写稿,对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写作水平也较低,每次寄往报刊电台的稿件如石沉大海,因而在一度失去了写稿的热情。就在我处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天,省电台来信让我订阅《新闻知识》,于是,我便立即订阅了这本刊物。每期《新闻知识》一到手,我顾不得干农活后的劳累,在灯下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刊物中汲收知识的营养。通过学习《新闻知识》中的“卷首论坛”、“新闻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采写体会”、“新  相似文献   

16.
生活的馈赠──《今年卖茧好轻松!》采写追记四川绵阳市《游仙报》王永昭没有想到,我的不足700字的通讯《“今年卖茧好轻松!”)荣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手捧获奖证书,我从心底里感谢生活“老师”。采写背景我从小就生活在山沟溪谷。10多年的农村生活使我对农村...  相似文献   

17.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8.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4,(12):30-30
《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发表何志武的文章《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紧缺”现象》。文章说,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时政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现了时政新闻信息的“结构性紧缺”: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20.
我进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单”──—“中国版权1号”诞生始末吴海民“中国版权1号”诞生,归属于我的《审判海盗》,从2号到5号,也分别归属于我的其它4部长篇:《金元新闻》、《书号魔方》、《AV风骚》、《黄色诱惑》。这个消息在全国所有主要新闻媒介都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