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过"据形释义"的方法对古老的汉字进行解读,为我们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意识、心态观念开辟了道路.本文对<说文解字>"□部"字以及和该部有关的字进行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我国社会的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2.
熊露露 《现代语文》2007,(9):113-113,122
<说文·水部>共有468字,重文22,新附字23,是<说文解字>收字最多的部,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水部>的文化观照,探讨"水部"诸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说文解字>的"女"部字"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威"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文化,从而可以看出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字典书,也是一部文化书,它对"理"、"欲"的解释联系着中国古代对于人的各种思考和把握,天人合一、宗法人伦、理欲之辩等传统人学观念都渗透其中.其尊理贬欲的主导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传统人学观念对人的身内自然和身外自然的两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说文解字>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和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解字>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对该字族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管窥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神鸟文化意识,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释"教"     
本文从"教"的结构、形体意义、同源词等方面,考释了许慎<说文·教部>中的"教"字,旨在修正<说文解字>中关于"教"字解释的不当之处,从而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其解释.  相似文献   

7.
"却"字原本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却,节欲也."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道:"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却"有很多义项,如:退、使退;除、除去;回转、返回;还、再;就、便等.  相似文献   

8.
"姚"字分析     
"姚"字属于<说文解字>女部中,其意义有三,主要意思还是姓氏的一种.其"娆" 义和"易"义应该是从姓氏这一意义发展而来的.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姓氏的产生过程,分析华夏古老姓氏的丰富女性文化内涵,反映原始先民对女性的崇拜.  相似文献   

9.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10.
释"句"     
对许慎<说文解字>中"句"部的设立及释义,后世学者常有异议.本文从字音、构形及部首的设立三个方面对"句"字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探讨,认为"句"[kou][toy]当为读音、意义以及形体构造都不同的两个同形字.  相似文献   

11.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对某些汉字的释义由于照搬<说文解字>的说解,显得拘泥于具体事物而欠宽泛,欠准确.<说文解字>的说解除了直接释义外,有不少是就汉字构形造意进行说解的.如"尘",<说文解字>作土上加"赢",不直接释为尘土、灰尘,而就构形指出其造意为"鹿行扬土也".因为尘土、灰尘很难描摹,就借群鹿奔跑扬起尘土的构形来指出其造意.……  相似文献   

13.
根据<说文解字>:"與,與也."可见,"與"的本义是名词"朋党,党与"的意思.通过阅读古文献,我们知道"與"还有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对<论语>中"與"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與"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简要做了一些动词、介词、连词"與"之间的辨识,为"與"的研究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提出两种文化类型: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乐感文化"这个称谓.李泽厚在对<论语>进行解读时提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这些都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半个世纪以前,英国哲学家罗素谈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说:"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相似文献   

16.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宋微 《现代语文》2008,(4):104-105
<说文解字>中.省声"观点的是与非众说纷纭,本文从古文字的角度入手,考察"省声"的规律,揭示其原因,证明"省声"是古今汉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  相似文献   

18.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9.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20.
"娲"字浅析     
"娲"属于<说文解字>中的女部,本文通过对其字形、字音、字义的分析以及说文四大家对它的解释,了解"娲"的文化内涵,以达到对"娲"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