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史料》2005,(2):80-80
著名漫画家丁聪在《初试画笔》一文中曾谈到自己笔名的由来。他说:“现在我已经八十八岁了,但是我画上的签名仍然是‘小丁’,很多人对此感兴趣,问我为何签‘小丁’。刚开始画画时,我签‘丁聪’,因漫画尺寸一般都不大,‘聪’  相似文献   

2.
高信 《出版史料》2009,(3):66-68
2009年6月26日,当代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辞世,终年九十三岁。丁聪30年代成名,五六十年代历经磨难,晚年则精神焕发,创作勤奋,成果累累,在美术和读书两界,都享有盛誉。据报载,丁先生生前曾有遗嘱“不留骨灰不搞仪式,普通画人就普通离去”。一位七十年间手持犀利的漫画之笔,痛斥时代积弊的画家,参透世事,风骨卓然,真令人感佩不置!“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小丁”先生一去,中国老一代的漫画大家,仅馀凤毛麟角矣!  相似文献   

3.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2):5-5
5月26日,漫画大师丁聪去世,享年93岁。丁聪的父亲丁悚是很有名的漫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的门口,他家也成为漫画家和演艺明星聚会的热闹沙龙。也许,就是在那时,丁聪开始形成了自己漫画创作的理念:画眼睛所见,画心中所想;鞭挞丑恶,颂扬美好。  相似文献   

4.
吴小如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几十年来致力于京剧艺术的研究和推广,造诣很深。日前,笔者和刘宁博士走访了吴小如先生。吴先生年已七十有六,然鹤发童颜、精神里陈,很高兴地接待了我们。从三四岁开始听唱片算起,吴先生和京戏的因缘已有七十余年。谈起当年事,吴先生颇多感慨,雪泥鸿爪,娓娓道来:1922年我生在哈尔滨,三岁时弟弟出生,祖母和母亲就无压照看我了,便用一张高背、有把儿的椅子把我国起来,又放一架老式留声机和一堆百代钻针唱片,任我摆弄。每天翻过来倒过去就是那几张唱片,反复地听,于是我开始对京戏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我们台安镇二道街七、八组图书点是一九七六年建立的,现有藏书一千一百五十九册,读者有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学令前儿童,青少年占百分之八十。从今年开始,读者已扩大到外街道。图书点刚建立时,我考虑自己年过半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终身老伴英华辞世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高尚美德、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特别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时刻在我脑海中盘旋,难以忘却。我与英华相识七十年,共同生活六十六年,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建国后的各个时期。我们南征北战不分离,风吹浪打不动摇,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相同的青少年时期英华同我一样出身革命家庭,十二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抗日政府保送抗属小学、抗日中学学习。我们  相似文献   

7.
从报上得知,5月26日,我们爱戴和敬重的丁聪先生过世了。我们的爷爷叶圣陶、父亲叶至善,都是先生的好朋友。父亲是丁聪先生的同龄人,他钦佩先生的为人,欣赏他的漫画,还喜欢和他饮酒聊天。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写文章纪念他的这位好友。长辈们的相识、相交与合作,我们知道的不多,在父亲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中,提到在抗战胜利前1945年初,爷爷和丁聪先生的一次诗画合作,使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文化人是怎样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尽管画画的和写文章的,他们的手中有的仅仅是一支笔。  相似文献   

8.
8月15日,记者约好在三联书店二楼咖啡厅采访沈昌文先生,没想到巧遇丁聪夫妇。丁聪先生是在老伴的陪伴下到编辑部拿稿的。很难想象,一位年届九旬、重病缠身的老画家,现在还在给一本杂志画版式。32开配一副图的封面,简洁的版式,还有每期必有的一两副漫画,读书的标准像25年不变,就是因为有了这“从一而终”的丁聪。为读书作画是丁聪生活里一桩顶顶重要的事。他盯稿子盯得很紧,稿若没按时来,就急得亲自到编辑部去取。这位抗战时就开始漫画创作、并曾在香港创办《良友》杂志的老画家说,他真的“欢喜这份工作”。不变的丁聪经历了《读书》的好几茬…  相似文献   

9.
一位交情不错的眼科医生对我说:“你们新闻界能帮别人,也能坏事。”我问“此话咋讲?”他告诉我:“这几年,我成功地做了几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又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使几位双眼失明的人恢复了视力,报纸、广播先后作了报道,对我们医院、对人们求医治病很有益处。但是,有一家大报登的消息说我  相似文献   

10.
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的本体,形容尽致。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真正的交情,看来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谊。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么,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所以,上帝垂怜阿大(Adam)的孤寂,只为他造了夏娃,并未另造个阿二。我们常把火焰来比恋爱,这个比喻有我们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明红 《兰台世界》2003,(5):38-40
丁聪先生为人坦率、真诚、风趣,面庞饱满红润,嘴角总带着笑意。他的形象和年龄怎么也对不上号———尽管丁聪已年过八旬,但依然不老。不老不仅因为其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一双明锐的眼睛,也不仅因为自称“小丁”,或因为其创作颇丰,更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丁聪是一位具有历史感  相似文献   

12.
新闻漫画家访谈栏目自开栏后,一直空着一期版面,那是给漫画家丁聪先生留下的。这位用良知和正义作画一生的前辈,在硝烟中成长,在作画中成熟.他笔下的漫画折射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程。我们始终在关注着、追踪着老人家。我们既不能过多地打扰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又要把老人家不凡的漫画生涯告诉我们的读者。终于,2005年10月,我们的编辑在吉林卫视看到纪录片栏目《回家》播出的献给丁聪90岁寿辰的特别节目《漫画时代》。辗转、曲折,终于和制片人取得联系。该栏目组两次跟随丁老寻访上海故居,整理三年来的采访实录、节目文稿。从采访到播出,他们一直沉浸在激动、感慨、无限钦佩之中。播出后,手中的笔依然离不开老人家。于是他们作为编辑部的特约记者,写下了这篇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子伶 《出版史料》2009,(3):127-128
我有时有幸遇丁聪,总称呼他“老丁”。在我是出于南方习俗的敬重,因我是小字辈。后来有人指点我,要我忘记年龄悬殊的差距,尽管称他“小丁”好了,因为几乎四十年来,丁聪始终自称“小丁”,没有改变初衷。难怪数年前,吴祖光同志赠诗有云:六十依然是小丁。“小丁”,已有一种不倦地追求某种精神品格的内含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理论界似乎应该竭力给予系统的历史研究的努力,因而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七十年》(以下简称《七十年》)问世,自然引起我的极大的兴趣。我冒着盛夏酷热,读完全书,收获颇丰,觉得《七十年》写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曲折发展的历程、胜利前进的气势,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5.
《兰台内外》2010,(1):60-61
2009年5月26日上午11点,著名漫画家丁聪在京逝世,享年93岁。丁夫人沈峻女士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相似文献   

16.
在绝大多数内地读者看来,丁聪自1957年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段时间里他的漫画创作是一个空白.但是,对一个香港读者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在1963-1964年间,丁聪曾与老报人龚之方合作,以"北京小事记"为名,在香港<文汇报>上开设专栏,连续发表了数百幅新闻漫画作品.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新闻性、时代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和专家们解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提供了许许多多丰富而形象的细节.  相似文献   

17.
<正>韬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年了。斗转星移,这七十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飞速的、巨大的变化,并且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身处经济全球化、生活数字化时代的我们,离韬奋的时代是越来越远了。然而,我此时重读韬奋的著作,却完全无过时之感。韬奋的出版思想原来是如此超越于时代的。并且,韬奋的主张虽是针对出版事业而发,但其中很多思想也可类推于大众学习、生活、工作的许多方面,即韬奋的出版思想也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在整理爷爷的日记。爷爷从十七岁(1911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九十四岁去世(1988年),最后病重期间的日记虽然不是他写的,但记录了他每天的生活。七十多年日记几乎一天不落,只可惜有一部分日记在抗战时期日寇轰炸乐山的时候被毁掉了。  相似文献   

19.
血战沂蒙山     
朱民 《青年记者》2005,(7):30-32
那是1941年秋,我们刚刚从滨海区转移到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就碰上了5万多敌人对我进行长达七十多天的铁壁合围和梳篦式拉网大“扫荡”。  相似文献   

20.
(一九九五年十月七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七十周年,这是我国档案界的一件喜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为一史馆七十年馆庆题了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