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婚姻从对偶婚之后就是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从一个大夫一个妻子的含义出发,认定从父系氏族社会一直延续至今的婚制就是这种一夫一妻制.笔者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命名并没有反映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本质,因而不能解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抢劫婚、买卖婚、典妻、卖淫等多种婚姻形式并存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专门限制和束缚女性的家庭婚姻道德和法律.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命名与历史事实不符,与其本质含义不符.一夫一妻制的定义,不仅在于一个丈夫只有一个妻子,或一个妻子只有一个丈夫,本质含义应当是也必须…  相似文献   

3.
婚姻制度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制度,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婚姻制度也经历了群婚、血缘婚、对偶婚等形式,发展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但是“朋友共妻”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东南亚大陆和青藏高原仍有存在。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5.
从古文字及传说故事入手剖析中国史前婚姻的流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史前婚姻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原始杂婚、血婚、多偶婚和对偶婚、一夫多妻。这一发展曲线和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所描述的人类社会婚姻发展的总趋势是脉络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虽然在考古中很少反映,但从文献资料和民族学及传说,我们可以从杂婚、血族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几个阶段来粗略认识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7.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0.
爱情意识是历史的产物,它的起源、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和婚姻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群婚制时,属“单纯的性欲” 阶段,没有爱情;对偶婚时产生了爱情的低级形式“古代的爱”;一夫一妻制基础上产生了爱情的高级形式“现代的爱”。私有制导致了现代爱的产生,又不让它成为婚姻的基础。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全人类彻底实现以现代爱为基础的婚姻。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对婚姻道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妻多夫"的婚姻形态在四川省甘孜地区至今存在,无疑是违反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从经济、主观以及民族宗教等当地民众选择这种婚姻模式的考量方面阐述其至今存在之缘由,并且分析了该婚姻模式日益显现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探究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从立法、司法及政策方面谨慎推进一夫一妻婚姻全面实现之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类婚姻形态及其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婚姻起源后于有嫁娶事实”这一理论出发,从婚姻词义、婚姻目的、婚姻仪式等方面说明:群婚并非婚姻,而只是一种嫁娶事实。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其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其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其从夫居阶段则是现代婚姻形成期。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基础上,为家庭的起源描绘了一个轮廓,把人类家庭的发展分为四种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这一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类的婚姻状态由杂交婚向辈行婚(族内群婚)进化。关于杂交婚,有人否定我认为这不太科学。首先,杂交婚在早期人类中,能成为联系群体的纽带,其次,从人类婚姻状态的发展来看,从群婚向个体婚发展,是使性关系范围逐步缩小的过程。对假婚是从群婚向个体婚发展的中间环节,从这点可以推断,杂交婚在早期人类中是存在的,并且可能延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婚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原始群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五种形式。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确立后,旧有的婚姻制度还以种种面目继续存在,作为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其主要表现有:转房制、佯战婚、媵妾制、招赘制等。封建聘娶婚是封建社会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它由父母来决定儿女的婚姻大事,家族的利益高于结婚当事人的感情。它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稳定,对维系封建宗法制度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5.
《诗经》时代的婚姻还处于混乱的状态,一方面,远古时代遗留的群婚,对偶婚等野蛮婚俗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封建礼教也正渗透到人民的婚姻生活中。《诗经》中的情诗,正是这种复杂的婚姻现实最生动、最具体、最集中的写照。那种把古代婚俗与社会性质作平行同步的类比,认为《诗经》情诗反映中国古代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压迫的观点根据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制度的一夫一妻婚姻形式,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的引入,在社会环境中会产生出自我强化的机制,从而形成历史性的依赖关系。中国从周代以来开始承认一夫一妻制为婚姻的正型,但充其量只是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形式一夫一妻制开始向实质一夫一妻制转变。改革开放为中国婚姻形式的变迁引入了外部力量,其替代形式大量涌现,弱化了一夫一妻的自我强化机制,但替代张力显示并不明显。目前,中国的一夫一妻婚姻形式将同其他替代形式同时存在,直至社会转型完成,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上古神话对原始先民性爱生活的反映陈金文两性关系,是人类从动物那里带来的最早关系之一。原始乱婚和群婚时明,人类在两性关系方面较动物并没多少高明之处。进入对偶婚时期以后,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了一个主夫,而一个男子在许多女子中也同样有了一个主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形式,是指人们为达到成婚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人类在杂婚、血缘婚时期谈不上什么婚姻形式,男女之间只是依照自然法则或辈份关系相互交配。氏族外婚制产生以后,由于必须在氏族外求妻择夫,男女婚配关系开始明确,此后便相继出现了各种婚姻形式。在我国古代,首先出现的是掠夺婚。  相似文献   

19.
海南黎族早在解放前已实现了一夫一妻制,但原始的族外群婚仍顽固地残存着,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黎族地区普遍盛行的“放寮”习俗,便是这种族外群婚残余的典型表现。在阐述“放寮”婚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与永宁阿注婚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以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婚姻家庭状态,它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形式经历了种种变异。人类发展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血族群婚制、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