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窃听丑闻说起,谁是压垮《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初,《世界新闻报》2002年侵入13岁被绑架女孩米莉·道勒手机留言信箱一事曝光.随后,《世界新闻报》多年的窃听行为大量曝光,受害人可能达到4000多位.这,显然引发了众怒,《世界新闻报》一时间便失去了立足之地,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事情还没完.7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因窃听丑闻被捕,库尔森曾任《世界新闻报》主编,同日,卡梅伦召开记者发布会,辩称当年雇佣库尔森“没有错误”.  相似文献   

2.
李浩然,《新闻报》总编辑,主持《新闻报》笔政30年。《新闻报》,解放前沪上最有名的商业化大报之一,和《申报》齐名。本文集中考察了“五四运动”发生后李浩然撰写的新评,并将之和同时期的《申报》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看出对于李浩然这样一位近代职业报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3.
《时报》后期的特色 上海《时报》创刊于1904年,自1921年黄伯惠接办以后,另辟蹊径,后期的风格,与狄楚青主办的前期迥异。我国大型日报而突出体育新闻与社会新闻者,可谓始自后期《时报》。包天笑曾称黄为“报坛怪杰”,也有人称之为“奇人黄伯惠”。 关于黄的“办报动机”顾执中认为“最大的可能,是他眩惑于新、申年年发大财,想以此致富”。吴农花则认为“黄已富于资产,办报是为了提高社会地位”。童轩荪认为黄之办报,“纯为兴趣”。以上三说,各有所见,似不必固执一词。原《新闻报》副总经理汪仲韦曾经谈过:“办报亏本是常事,赚钱倒在例外。黄伯惠酷爱新闻事业,毕生孜孜不倦,把偌大家财都填进《时报》这个无底洞。至于《新闻报》和《申报》这两个报确实是赚钱的。然在最初阶段,也经过许多艰难曲折,几十年后,才逐渐走上盈利之途。……”从后期《时报》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作为民国时期与《申报》并称为“新申”的商业性大报.从许多角度考量,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第一大报。本文通过分阶段对《新闻报》的历史发展与概貌做简要梳理.以突显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并为《新闻报》以及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5.
1946年9月23日,上海《新闻报》出版了一个文艺副刊《艺月》。新闻报是以商业新闻著称的大报,当时在全国发行量最大。原来有个副刊《新园林》,由严独鹤主编,经常刊载张恨水的小说和一些小言论,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忽然,又出了《艺月》,颇为引入注目。这个副刊的编者是安娥同志,实际上,田汉同志也主持了编辑工作。编者在《艺月》“登场白”中说:星期一是“月曜”,“艺月”便是“文艺的月曜”。“登场白”还谈到这个副刊的缘起说:新闻报的负责人很想把这张  相似文献   

6.
《世界新闻报》事件反映了英国隐私保护制度的缺陷。新闻媒介“以自律换取自由”,《世界新闻报》一类“小报”,滥用新闻自由,以披露隐私追逐私利,践踏新闻专业操守,甚至以身试法。目前英国朝野正就保护隐私提出重重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晚报市场上主要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报》系列报纸针对《新民晚报》展开的竞争。《新闻报》系列包括《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三份报纸,《新闻晨报》是上海早晨零售量最高的日报之一;《新闻午报》登载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各地卫视节目表;《新闻晚报》自称新一代都市晚报,“更好看,更好用”是它的目标。虽然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新闻报》还不能动摇《新民晚报》的老大地位,但是从其节节上升日益逼近《新民晚报》的广告量来看,新闻报系列前途无量。虽然晚报的竞争影响到的读者最多,但是如果就竞争程度来看,上海市内的三份文化娱乐周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一周》之间的竞争才是最为激烈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新闻报》1月17日“精彩点击”专栏刊登王观海的阅评文章,高度评价了《陕西日报》2003年元旦的版面,认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加快陕西发展’的热风”,“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9.
朱春阳 《新闻前哨》2009,(10):85-85
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此前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消息,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沟通平台,《中华新闻报》曾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陈涵  罗梦  李华 《新闻知识》2012,(2):49-50,45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轰动全球,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舆论监督,即“揭丑”是“窃听”的目的之一.不止《世界新闻报》如此,许多传媒在信息资源争夺愈加激烈的今天,为获得阅读率和收视率,践踏新闻职业道德.本文着重研究“窃听门”事件给传媒舆论监督的启示,并对传媒舆论监督的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陈玉申 《新闻界》2006,(6):108-109
在近现代中国的民营报纸中,上海《新闻报》是企业化经营最成功的典型。它秉持“经济自立”“、无党无偏”的办报方针,把报纸作为一种产品来经营,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成为旧中国发行最广、盈利最多的第一大报。《新闻报》在营业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它所采取的经  相似文献   

12.
“东方泰晤士”的创刊在清末民初,上海《时报》曾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三,“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时报》对“报界革新”有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叫张持坚,名字很好记,把‘坚持’两字倒个个儿就行。1971年冬,已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战士报》见习编辑的我前往五师50团二营采访,见到这位来自上海的新闻报道员,听到这番别致的自我介绍。弹指40年。当我面对集张持坚毕生写作之精华的《远去的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坚持二字再次涌起于胸。  相似文献   

14.
刘磊 《传媒》2002,(7):38-40
一 《申报》早年有个名叫蔡尔康的主笔,秀才出身的他,自号“铸铁庵主”。沪上名士郑逸梅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秀才主笔的名片。在蔡尔康的名片上,他把自己的头衔列了一大串: “四品街分部主事奏保经济特科、六举优行恩贡生、历办《申报》副主笔、《沪报》总主笔、《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 从他这张有趣的名片上列举的这些头衔来看,蔡尔康事实上已经脱离仕途,成为了一个“职业报人”,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4,(10):15-15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一本以“典藏西藏”为主旨的杂志《西藏人文地理》,7月底宣告创刊。这本由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办的双月刊每期200余页,约  相似文献   

16.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1,(4):9-9
“感谢你们,再见!”7月10日.已有168年历史的英国周日小报《世界新闻报》发行了关张前的最后一期。就算没广告,《世界新闻报》靠发行也能存活下去;但面对”窃听丑闻”带来的天价民事诉讼赔偿官司.该报回天乏术。该报在整版社论中.为此事道歉:“我们完全走错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翻旧报,发现文摘中也有讹误,估计是娘胎带的,属“先天性”。如: 198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文摘报》第103期7版《张作霖逃离北京的独家新闻》,内称,顾执中说:“1928年6月2日深夜,我在北京又发了一个电报给上海《新闻报》馆。电文是: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6月3日的《新闻报》上就用大字标题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张作霖偕眷属逃离北京。”文中称:“当时正是北伐战争紧张时期……”(该文摘自《新闻战线》第9期)  相似文献   

18.
30集系列报道《改革大潮看神州》从9月10日起在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到10月10日播完。这是中央台领导及编委会继《边城行》之后,1992年组织采写的又一个大型系列报道。象这样大规模,密集式地在《新闻报摘》中宣传30个省、市、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在中央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听众来信认为,这组报道“有鲜明的舆论导向”,“有新意、有深度、有声势”,“非常适时、振奋人心”、“是献给十四大的一份厚礼”。组织这个系列报道是台领导依据1992年  相似文献   

19.
滴水映太阳     
《中华新闻报》4月4日在3版“精彩点击”专栏发表张国宁写的文章《滴水映太阳》,对《陕西日报》2月份发表的《大年初一书记来  相似文献   

20.
隐语电报新闻顾执中曾担任过上海《新闻报》采访部主任。北伐军长驱北上时,他在北京获释奉系军阀张作霖将逃回关外,拟拍电报向上海报告这一重大新闻,但当地电报局驻有张作霖的检查员。在此情况下,顾执中机敏地及时发回了一则隐语电报: 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 弟于×晚偕同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这是一份并非事先约好的明码密电。“汉口路274号”是《新闻报》的社址。顾哪有什么“妾”?“弟”乃指大帅张作霖也。“郭务远”则为“国务院”的谐音。于是,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