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杨虎 《电子出版》2003,(7):59-59
当网民们在享受着电子邮件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深受无数垃圾邮件的困扰。垃圾邮件过多,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服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国外IT界有三种常用的解决方案值得分析和借鉴: 1.传统做法:通过开发新技术制胜 即电子邮件服务商从技术层面上着手,开发可以识别和过滤垃圾邮件的“反垃圾邮件技术”。当前,Hotmail就采用了Brightmail公司的反垃圾邮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垃圾邮件的数量。此外,比较吸引全球用户眼球的是微软公司于2002年10月强力推出的MSN8系统。MSN8的邮件过滤器采用了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能有效分析邮件的内容,比较有效地消除日益增多的垃圾邮件和骚扰邮件,准确率超过90%。而微软的对手AOL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开发出AOL 8.0软件,在辨别和过滤垃圾邮件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垃圾邮件的泛滥,但现有的过滤技术还无法完全有效地识别垃圾邮件,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技术手段也仅仅是解决垃圾邮件方案的一部分。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服务商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提高,那些垃圾邮件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2.
一、反垃圾邮件新技术在新华网电子邮局中的应用 垃圾邮件是指那些未经用户许可就强行发送到用户邮箱中的任何电子邮件,包括商业广告、政治言论、病毒邮件、恶意邮件(恐吓欺诈,钓鱼邮件等).垃圾邮件一般具有批量发送的特征.垃圾邮件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反垃圾邮件技术已无法应对各种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新型垃圾邮件.为了更好地防范新型垃圾邮件,提高病毒邮件、垃圾邮件的处理效率,需要将反垃圾邮件新技术应用到新华网电子邮局中.  相似文献   

3.
利用Foxmail"邮件特快专递"功能传送重要邮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oxmail的"邮件特快专递"功能,将科技期刊的重要邮件直接、快速传送到收件人的电子信箱中.用其"请求阅读收条"选项,在收件人阅读此信后,返回阅读此邮件的收条,使发送方确定邮件送达目的地并被阅读.  相似文献   

4.
电子邮件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之一,它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其发展的副产品——垃圾邮件,却给邮箱用户带来了无尽的烦恼。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反垃圾邮件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每周收到垃圾邮件的数量为15.5封,垃圾邮件占比54.7%,电子邮箱用户每周处理垃圾邮件的时间为7.2分钟。调查还发现“垃圾邮件和垃圾信息过多”对邮箱满意度指数造成的影响最大。新华网电子邮局作为包含多个邮件域的百万级大容量邮件系统,如何采用反垃圾邮件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垃圾邮件防御体系,来防范日益泛滥的垃圾邮件,从而提供更优质的邮件服务,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电子垃圾邮件的由来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拥有邮件服务器的企业普遍受到垃圾邮件的侵扰,有的企业每周收到上万封垃圾邮件,有的每年为应付垃圾邮件投入上百万元的设备和大量的人力,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2003年7月美国反垃圾邮件组织致信中国互联网协会称,他们收到的境外垃圾邮件中的80%来自中国,他们将“拔掉连接中国的插头”。显然,我国的垃圾邮件问题已发展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程度。如不尽快解决,不仅有损于我国国际形象,成为其他国家的封杀对象,而且也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DM发展历程     
李婷 《传媒》2004,(11)
DM是英文Direct Mail的简称,又译为直接邮递广告或直投广告.广义上是指通过邮件递送服务,将特定的信息直接给目标对象(潜在顾客、个人或企业)的各种形式广告.狭义上则是将直邮限定为附有收件人名址的邮件.  相似文献   

7.
张丹  张敏 《网络传播》2007,(1):58-59
2006年12月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举办“2006反垃圾邮件国际高层论坛”,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网民一年接收的垃圾邮件有500亿封。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红表示,如果把垃圾邮件给人们带来的时间浪费换算成金钱,这个数字达到了63.8亿元。  相似文献   

8.
DM发展历程     
李婷 《传媒》2004,(11):30-31
DM是英文Direct Mail的简称,又译为直接邮递广告或直投广告。广义上是指通过邮件递送服务,将特定的信息直接给目标对象(潜在顾客、个人或企业)的各种形式广告。狭义上则是将直邮限定为附有收件人名址的邮件。实际操作上,DM直投广告形式可以是无限多样的,并且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从9月9日开始封杀全球127个发送垃圾邮件的服务器,并拒绝由这些邮件服务器发送的邮件。此次行动可谓声势浩大,一时间被众多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在这场声势渐渐平息之际,让我们来好好思考一下,究竟何为垃圾邮件?能否通过技术手段杜绝垃圾邮件?封杀背后受到利益损害的是谁?  相似文献   

10.
《电子出版》2004,(7):58-60
垃圾邮件的危害引起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广泛观注,许多安全厂商适时地推出了各种反垃圾邮件的软件和硬件产品。为了帮助广大用户了解反垃圾邮件市场的主流产品与技术,此前,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特别进行了反垃圾邮件产品的横向评测,并于上期公布了评测结果。不过面对价格不菲的反垃圾邮件产品,大多数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还是望而却步的。难道除了借助专业的反垃圾邮件产品之外,真的没有其他方法来减轻垃圾邮件的危害吗?答案是,用户可以--  相似文献   

11.
美国 美国对色情网站实行分级管理。 美众院司法委员会要求,色情邮件须加标注,使得用户可以不打开邮件直接将邮件删除。另外,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可以起诉滥发垃圾邮件者,索赔1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 美国最高法院2003年6月决定,允许国会要求全国的公共图书馆为联网计算机安装色情过滤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邮件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层化垃圾邮件过滤方法,对邮件从进入系统到离开所经过的每一层的活动特征进行识别,通过分析建模,建立了一个垃圾邮件行为模型。该模型能够在邮件发送的过程中动态跟踪其各种阶段的行为特征。最终对其垃圾邮件的符合度进行有效评判。具有效率高,识别率高,误判率低,并且不依赖任何静态库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电子邮件因其方便、快捷等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用户时常会收到垃圾邮件。这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说其“不大”,是因为有些用户认为垃圾邮件不去理会它不会有太大问题;说其“不小”,是因为垃圾邮件浪费了系统资源、网络带宽和用户时间,同时,垃圾邮件还可能具有破坏性。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垃圾邮件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最大烦恼,垃圾邮件的病毒率高达47%;2003年,中国的邮件服务器共收到1500亿封垃圾邮件,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2008,(4):7
3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企业邮局服务提供商263联合发布了“TAP智能反垃圾邮件网关”产品,这是国家“863”项目关于智能反垃圾邮件的产品之一,能够将垃圾邮件的阻挡率提升至99%,目前已经在263测试成功,并将免费提供给自建邮局的企业使用。  相似文献   

15.
垃圾邮件的日益猖獗终于让业界、学界和政界等各方人士走到了一起。在4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中国反垃圾邮件高峰论坛上,信产部官员、网络法学者和业界巨头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反垃圾邮件的立法问题。然而如何界定垃圾邮件的范围?惩罚措施究竟是采取opt-in机制还是opt-out机制?围绕这些立法的细节问题,各方意见却是大相径庭。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一部反垃  相似文献   

16.
如今,电子邮件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垃圾邮件的泛滥也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病毒类垃圾邮件已经严重威胁用户信息的安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Internet存在的垃圾邮件问题进行探讨,从垃圾邮件的起因和特点出发,阐述了反垃圾邮件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最近,电子邮件用户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邮箱收到的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大都在邮件标题信息前注明了“广告”或“AD”字样,使得用户们一眼就能分辩出哪些是无用的垃圾邮件.这种新变化得益于3月30日正式实施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反垃圾邮件法的时候,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权衡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利益,一个是如何划定垃圾邮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垃圾邮件     
上网打开信箱,“有新信”的字样跳入眼中,高高兴兴地将其点开,却发现里面的东西莫名其妙,自己的感情又一次被欺骗。这就是讨厌的垃圾邮件。像我这样用免费电子信箱的人可能都会时不时地收到一些垃圾邮件吧?这些不请自来的邮件,有五花八门的商品广告,也有“交友”“赚钱”等欺骗性宣传。它欺骗我们的感情,还每每让我们的真诚受到打击,使我们不敢轻易在网上留下自己的邮箱地址。我们不用拔高姿态去讲什么垃圾邮件  相似文献   

20.
《电子出版》2004,(10):49-53
垃圾邮件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国际公害,各国政府纷纷制订反垃圾邮件法,各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就像网络游戏带动了服务器市场的热潮,虚拟的网上热潮总意味着线下的实际商机,那么反垃圾邮件的市场外延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