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众传播时代广告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众传播正得到细分、网络传播则日显重要 ,这就标志着小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并正引发一场广告革命。在小众传播的背景下 ,市场营销界诞生了整合营销传播 ,但整合营销传播在冲击广告界的同时 ,却隐含着取消广告本体的趋向。立足于广告学本体 ,对应于整合营销传播 ,以“选择媒体”与“创设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广告战略 ,为迎合分化了的各类“小众” ,进行广告媒体的精细化组合与广告信息的精细化组合 ,就成为业界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广告伦理研究体系的构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广告是一把多刃剑。营销界、广告界与社会学界为此争论不休:广告是市场获胜的利器还是颠覆道德的祸水?面对那些令我们困惑的现象,比如借助西方生活方式而呈现的品牌文化;伴随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突显。由于社会成因的复杂性,使得争论和研究陷  相似文献   

3.
王波 《新闻界》2003,(5):21-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西方先进的管理学、营销学的经典论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涌入中国,德鲁克的现代管理思想、波特的战略管理理念、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思维等都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力。近年来,在营销领域内,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就是舒尔茨的整合行销传播理论IMC(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合营销传播(IMC)自上世纪90年代起风靡西方广告界、营销界。近几年,IMC的理念、理论、方法逐渐为国内专业人士所了解并称道,中…  相似文献   

4.
整合传播:媒体争夺眼球的杀手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华 《新闻记者》2002,(10):16-18
“整合传播”风起云涌“整合传播”概念源自美国营销界 ,从1998年开始在国内流传 ,如今已成为营销广告企划界进行项目策划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新闻炒作”与“媒体公关” ,就是广告企划部门在为广告主服务时利用传媒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 ,是广告公司获取广告主信任的不二法门 ,因此 ,在广告界“整合传播”几乎成了一门显学。依据广告人的说法 ,整合传播的目标是致力于经营品牌关系 ,以此获得顾客的信赖和忠诚 ,达到积累强大品牌资产的目的 ;“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5.
《声屏世界》2012,(6):170
进入2012年,精准营销步入全面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阶段,精准营销透明化成为一种必然。作为新生事物,精准营销几年前开始受到国内营销界和广告界的重视,之后迅速发展。2010年在线精准营销时代来临,2011年全面绽放,精准营销机构蜂拥出现,进入2012年,精准营销步  相似文献   

6.
旅游微博营销传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新闻世界》2011,(9):167-168
旅游营销是旅游企业推广旅游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传播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微博的出现及其传播特性为旅游营销注入活力,它改变了传统营销传播的理念,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而且对旅游企业营销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它的互动性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虽强化了共享,也使信息容易失之客观和准确,给旅游营销传播带来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的快速变化,不仅让置身其中的传媒人一时失去定力,对于依靠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品脚传播的公关广告界人士而言,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在这-领域有两种态度较为典型,一种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多变型态度.跟着新技术手段和新传播平台的变化,不断提出各种全新的品牌推广和营销的理念,张三昨天发明社会化媒体品牌营销十大要诀,今天就有李四优化品牌传播的六项基本原则,而且都有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作支撑,让追随者无所适从.另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不管你怎么变,我只认准收视率,发行量,还有千人成本,其他的都是扯淡.  相似文献   

8.
传统市场结构中,营销传播处在一种线性结构中没有形成反馈回路,卖方在发出信息的同时几乎没有任何反馈信息。信息技术和市场控制权的变化导致了营销传播由单向的线性传播转向双向的互动式交流,这是市场多元化走向在传播中的一种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型营销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营销传播中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地位,使营销者与顾客的角色可以互为转换,减少了营销传播中单一维度和反馈迟延所造成的信息流失和信息歪曲。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用户更加积极全面地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进入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效果已降低,需要更新的传播理念,社会组织需要关注新的消费者的聚合方式、商业信息的内容生成模式、传播形式以及媒介策略组合的新规律,使营销传播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0.
周志懿 《传媒》2006,(8):49-51
纵观学界对"传播力"的研究,除了广告界与电视界对传播力一词有所关注,"传播力"似乎还是一个没有被赋予完整意义的新词.然而,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传播力"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到底什么是传播力?它在媒体竞争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本期的"传播力专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环境下,整合营销传播依然是企业营销的有效手段。传播的信息能够使正确的、基于价值的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变得更加有效。本文针对传播信息的重要价值,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中传播信息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及如何挖据制定有效的传播信息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结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勒出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功能结构,是我军事新闻对外传播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首次从受众信息消费视角阐释了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所包涵的信息生产力、信息传输力、信息营销力、信息调控力和人力资源5个要素及相互关系,突出了受众的主体位置,对传播系统要素的传统秩序进行再调整,构建能应对现状、烙有中国印记的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理论新模式。同时,着眼解决现实问题,探索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积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一、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结构、手段与方法。传统的传播手段与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手段相互融合,媒介融合时代悄然而至。基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微博、微信等新传播中介不仅成为时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而且构成了传播者与受众合二为一、舆论场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新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营销信息借助大众传媒工具传达到人群中,再经由群众之口,造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罗东凤 《传媒》2015,(1):77-78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人类进入“微传播时代” 微传播环境可以使人快捷地获取信息、表达自我意见、宣泄个人情感,但同时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信息碎片化并使信息窄化;信息过载导致信息混杂;网络狂欢化促使网络亚文化的出现;OTO营销盛行,病毒式营销泛滥.  相似文献   

16.
关键 《声屏世界》2011,(6):74-76
对王一飞的采访是从这样的一个话题开始的:内容的收视率与广告的到达率之间的严重分离。正如笔者在应湖南卫视2011年第一期《快乐传播》之约所撰写的《如何评价湖南卫视的传播价值》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这已经成为中国广告界、营销界都必须承认,必须直面的一道发展命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媒介市场价值中最后的一项,即行销力价值。这也必将会被越来多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多种多样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信息的发展造就了微时代的到来,而微时代造就了多样的微产物和文化。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微电影广告的出现使其在广告界和营销界大放异彩。微电影广告十分符合观众的口味,巧妙地将其品牌理念与价值观融合起来,给人们以情感上的享受。毫无疑问,其独特且新颖的角度、植入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手段,为其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8.
行业记者因为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行业背景,在行业新闻的深度报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行业媒体也遭遇生存挑战,行业记者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成功转身呢?学会利用网络寻找新闻线索,借力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化传播时代。行业记者也必须有网络利用和营销意识,利用网络寻找新闻线索,借力网络扩大行业"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吴海燕 《新闻窗》2007,(1):93-94
如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播活动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比起来,以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融合、媒介资源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理、空间等限制,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自2009年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后,手机媒体这个新兴产业改变了整个网络大环境,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形态。而就中国来说,和相邻的日本相比,3G网络起步较晚。因此,本文企图站在移动营销传播的新角度,试探着对中日手机营销传播进行比较研究,为未来中国手机营销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