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全诗共达一千七百多字,属"杂曲歌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为"无名氏",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于"杂曲歌辞",合题为《焦仲卿妻》,后人一般以该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起兴趣题。《孔雀东南飞》运用了很高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乐府民歌《焦仲卿妻》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第一句,称为《孔雀东南飞》。现行中学课本就是这样的。作品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笞,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原序: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题名为《古诗为仲卿妻作》,也有题为《焦仲卿妻》。全诗共1765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它自产生以来,一直以强烈的反封建的精神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广泛地受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一首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叙述的是汉代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当时人们出于同情,把他们的悲剧编成故事诗传诵。后来经过文人的不断加工润色,这首诗在将近三百年后才被写定。本诗最早见于梁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也收此诗,题为《焦仲卿妻》。后人习惯以诗歌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根据本诗题目的演变,可以确定诗中的第一主人公为焦仲卿妻———刘兰芝,第二主人公是焦仲卿。作者以极工细的笔触来描绘刘兰芝。兰芝一出场是向焦仲卿…  相似文献   

5.
胡萍 《教育文汇》2004,(2):35-37
汉魏乐府中有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的《焦仲卿妻》诗,写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殉情化鸟的悲剧故事,凄婉感人,“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它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公元507—583年)选辑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宋人郭茂  相似文献   

6.
曾蓉 《考试》2007,(10)
一、《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作》;《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  相似文献   

7.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五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古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此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王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载此诗于《杂曲歌辞》。后人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篇名,叫它《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是“无名氏”。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其收进《杂曲歌辞》,称“古辞”,题为《焦仲卿妻》。现在人们常取此诗首句为题,名之为《孔雀东南飞》。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和《木兰辞》并称,是乐府民歌史上先后辉映的双璧,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始末的悲慨叙述,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封建家长制压迫妇女、扼杀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罪行,热情歌…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从《孔雀东南飞》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导致矛盾的碰撞致使悲剧的发生,而悲剧的价值在于使读者更清楚制造悲剧者的丑恶。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作篇名叫《孔雀东南飞》。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一千七百六十五字,可以堪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沈德潜《古诗源》)它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对青年夫妇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并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故事产生的年代到现在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一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这不仅是诗本身的巨大感染力,更主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个正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长达三百五十多句,共一千七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高峰。本诗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为篇名。其诗前有小序,由序中可知这作品和其中所叙的故事产生于汉末,从汉末到陈朝三百来年的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润色加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叙事诗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郭素媛 《现代语文》2005,(10):21-23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梁之际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辑入<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因此诗以"孔雀东南飞"一句起兴,所以人们常称此诗为<孔雀东南飞>.后来元朝人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人冯惟讷辑<古诗纪>,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辑的许多古代诗集都对此诗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略有出入,最短的也有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被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誉为"长诗之圣",沈德潜的<古诗源>则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相似文献   

13.
说“迎取”     
赵运普 《语文知识》2000,(12):38-40
《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常省作《焦仲卿妻》),这是中等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照一般情况说,文字注释该没有什么大疑问了,然而问题并不很简单。就拿焦仲卿迫于母命不得不遣送刘兰芝之时,与刘兰芝相约“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迎取”来说,就很值得探讨一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并序)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这首篇幅不短的叙事诗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的爱情悲剧。特别引起笔注意的是,整首诗中“东南”这一表示空间概念的方位名词竟出现两次。章开头便有“孔雀东南飞”的句子,而结尾写焦仲卿当妻子刘兰芝“赴清池”自尽之后也“自挂东南枝”而亡。一前一后,首尾照应,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本来就有什么深意?对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全诗共357句,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全诗共357句,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璧”。  相似文献   

17.
杨密 《中国教师》2014,(Z1):193
<正>一、《孔雀东南飞》的发展背景《孔雀东南飞》的相关知识背景。最早,在《玉台新咏》,当时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诗前,有一个序文的描写:"在汉末建安中,在庐江府,有个小吏叫焦仲卿,他的妻子叫刘氏,他的妻子被仲卿的母亲所遣,她发誓不再改嫁。在其家的逼迫下,投河而死。当仲卿听说后,也上调而死。当时地人因此很伤心,写了这首诗来祈祷。"这是序文的全部。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是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这是古  相似文献   

18.
兰芝的眼泪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歌颂了刘焦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忠贞不逾的爱情和幸福美满婚姻的热切向往,全诗真实再现了汉末社会的现状和风俗人情,成功塑造了一个聪明持重、多才多艺、勤劳善良、清醒刚强的悲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课本《孔雀东南飞》一文,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乐府长篇叙事诗。从诗前原序看,写作年代当在汉末。民间乐府一般是集体创作,并经过群众反复不断地丰富、修改和润色。所以这类作品的语言都比较接近当时的人民口语,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的方俗语词。《孔雀东南飞》也正是这种情况。我国传统训诂学成绩很大,但弊病也不少。其弊端之一就是长期未能摆脱经学附庸的地  相似文献   

20.
邵兴兰 《学周刊C版》2010,(5):193-193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作者无名氏。《乐府诗集》著录于《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后世常取诗的首句,题作《孔雀东南飞》,意为孔雀向东南飞去,但因留念配偶而徘徊顾盼,蕴含了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长篇民间叙事诗,叙述了仲卿与兰芝情深意笃,但不为焦母所容,被迫离异。兰芝的哥哥逼其改嫁,夫妻双双殉情而死。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强烈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要准确的解读全文,需阐释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