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其独特的“散步式美学”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游”这一审美范畴作出了富有现代性意义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本文从对“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内涵的探析出发,并结合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对于“游”的审美意蕴的发挥,为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寻求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谈“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及本质、特征①胡建次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常有人以“味”论诗,这一现象,一直断续贯穿着我国古典诗论发展的始终,使“味”逐渐成为古典诗论的一个重要历史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几个主要发展阶...  相似文献   

6.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滋味”说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古代诗论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范畴揭示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滋味”说不但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批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今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8.
"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创造与欣赏的重要原则和追求境界,蕴含在中国古代所有艺术领域之中。在《晏子春秋》中,"和"作为核心的审美范畴,展现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论味     
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认为自先秦至唐宋,味的概念不断地演变,从而扩展并丰富其内涵。中国艺术之味可以归结为儒家之味、道家之味和禅宗之味。味不仅关系客体形象的特征,也关系主体情感的需求,它以后者为鉴赏的依据。味不仅涉及艺术的鉴赏,也影响艺术的创作,它从审美心理的角度,道出了中国艺术独有的风趣和神韵。  相似文献   

11.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2.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文艺美学范畴首次出现于《乐记》。“气”被用来解释乐的生成、乐的政治工具性、乐的功能性,其美学内涵的形成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巫术活动及“乐”的理念等各个方面。《乐记》中乐“气”范畴的理论成型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王宁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5-16,36
钦州坭兴陶融汇着中国古代美学的艺术精神,具有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特征: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骨"、"肉"统一。钦州坭兴陶的陶艺既带有中华民族的气派,又具有自己的地方风貌。  相似文献   

18.
风骨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艺学美学的意蕴至魏晋才得以生成。风和骨是两个概念,风是指文学的抒情性,骨是指刚健有力的语言。这两者结合才具有美的意义。风骨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气化育了风骨的情感性和美感力量。气就是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是风骨的审美标准,它是刚健壮大美感力量的代用语。风骨与西方美学的崇高在内涵上有相近之处,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