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外传真     
正南极臭氧层首次出现修复迹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团队日前发现,南极臭氧层首次出现修复迹象。2015年9月时,臭氧空洞已比2000年时缩小了400万平方公里。研究认为,臭氧层的修复与空气中氯气的持续下降有很大关系。氯主要来自氯氟烃,干洗过程、旧冰箱、发胶等气溶胶都会释放这种化合物。随着大气中氯含量的持续下降,研究团队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苏珊·所罗门相信,除非未来火山喷发,臭氧层空洞将进一步缩小,直到本世纪中叶完全闭合。  相似文献   

2.
《百科知识》2007,(9X):F0002-F0002,F0003
1985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变化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失去臭氧层的保护,会使人类直接受到太阳的辐射而导致皮肤癌等疾病。臭氧层空洞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南极考察都将臭氧空洞的观测作为重要的项目列入其科考计划中。  相似文献   

3.
虽然不存在北极的“臭氧空洞”,但某些条件将会导致产生空洞。在南极上空存在一个“臭氧空洞”的发现,为地球上层大气中能够保护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良氧层正处于令人担忧的脆弱状态,提供了戏剧性的证明。在北极地区上空会不会出现一个类似的臭氧层空洞呢?一个对北极地区1月至2月的同温层进行过检测的考察队提出的初步结果表明: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持续释放的氟氯化碳仍在一点点的吞噬着臭氧层。虽然南极臭氧空洞正在逐步地恢复中,但仍需要时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5月19日公布预测结果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正在恢复,预计到2050年左右,臭氧层空洞会基本消失,但这一前景成为现实的前提,是各国继续严格限制排放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科技快递     
正地球臭氧层恢复有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经过国际社会的努力,地球臭氧层几十年内有望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来自多个国家的近300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层进行了一项评估,显示《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以来,破坏臭氧层的氟氯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丰度逐渐降低。近年有迹象表明,地球臭氧层正在逐渐恢复。如果议定书能得到全面执行,中纬度地区和北极上空的臭氧层有望本世纪中叶前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南极部分地区有望晚些时候达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  相似文献   

7.
自从美国杜邦化学工业公司研制并大量生产氟利昂用作降温致冷剂和保温层发泡剂以来,几十年间,电冰箱和空调器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能够喝上清凉可口的饮料,食品能够四季保鲜、居室不再有严冬和酷夏,可以四季如春。氟得昂与电子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文明,给经济带来了繁荣。 70年代发现大气层中臭氧层变薄,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90年代北极上空也出现臭氧层空洞,经观测和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  相似文献   

8.
《百科知识》2009,(17):37-37
根据美国宇航局2006年9月25日的测量结果,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为2950万平方千米,略高于2000年9月的峰值2940万平方千米。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相似文献   

9.
表面的奇效 现在人们比较关注臭氧空洞问题,而且公认是空调冷却剂氟利昂引起了空洞.既如此,那么,应该在氟利昂浓度越高的地方,越容易出现臭氧空洞.可是人们观察到的结果却是,氟利昂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被大量排放,而臭氧空洞却是出现在几无人烟的南极上空或青藏高原上空!科学家初步推断:是高寒地区的冰晶表面起到了催化氟利昂破坏臭氧的作用.氟利昂真的是在冰晶表面与臭氧反应的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全国臭氧总量都在不断被消耗,同时发现青藏高原6~9月形成了大气臭氧低值中心。拉萨地区上空臭氧总量比同纬度地区低11%,且1979年至1991年间臭氧总量平均年递减率达0.35%。青藏高原上空夏季形成的臭氧层低谷现象引起世界关注。2003年12月14日至17日,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大面积臭氧总量极低值区,臭氧总量低于220DU(气压1标准大气压、气温0℃条件下,10微米厚的臭氧定义为1DU)的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千米,中心极低值仅为190DU,比历史同期平均值255DU减少了25%,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洞了!科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动力作用是…  相似文献   

11.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大自然正在迅速而悄然地变得紊乱起来。毋庸置疑,这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和全球气体温室效应就是明证。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承载力低下的中国,问题显得更  相似文献   

12.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的几率得皮肤癌。截至2008年11月8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法曼1985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相似文献   

13.
罗丹 《金秋科苑》2009,(1):42-44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的几率得皮肤癌。截至2008年11月8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法曼1985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相似文献   

14.
冰下湖研究     
自1957—1958年同际地球物理年(IGY)以来,科学家们在南极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例如: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南极冰芯研究获得了过去40万年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南极地质学研究进一步考证了冈瓦纳古大陆地质演化史的科学依据,近些年来.在巨厚的南极冰盖下又发现了巨大的冰下湖泊——东方湖。  相似文献   

15.
臭氧在平流层(离地面10~55千米)里形成了臭氧层,其浓度最大的地方大约在25千米处。臭氧层能把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过滤掉,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保护伞”。如果臭氧层被破坏,“无形杀手”紫外线便会长驱直入。臭氧含量减少1%,则损害人体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3%,皮肤癌发病率增加5.5%。臭氧减少后对植物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农作物都会因臭氧层破坏而减产,对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臭氧层有什么作用?!北京市@潘嘉磊  相似文献   

16.
正臭氧层位于地面以上15~35千米的大气层中,它能有效阻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给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提供保护,是地球的保护层。在地球表面,臭氧层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如果某处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到某一数值,比如220DU(多布森单位,用来度量大气中臭氧柱尺度的单位,它等于在标准大气状态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3):I0014-I0015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氪同位素技术成功鉴定出南极最古老冰的年代,达12万年,借此追溯历史记录更久远重建地球气候,进一步了解引发地球进入冰河时代转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南极臭氧空洞不断扩大、地球生态环境灾害日益频繁与太阳风、地磁场以及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密切相关。这个由杨学祥教授提出的新观点,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杨教授一直从数学模式的视角进行地球科学理论研究。本文是杨教授特为本刊撰写的科普文章,也是他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球各圈层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对有些读者来说,文章也许长了点、深了点,然而认真看下去,会让你在看待臭氧洞、地球环境灾害成因方面,大大拓展你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而近年来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据科学研究发现,在平流层内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氧分子和臭氧的动态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  相似文献   

20.
你问我答     
天上的“臭氧洞”是谁戳的? 所谓臭氧洞.实际上并不意味着阻止强紫外线直射地球的天然屏障——大气臭氧层出现了一个空的洞口.也不是臭氧分子一个也不存在.而是指在某一空间区域里.臭氧的密度已经大大低于周围空间的密度。如果臭氧密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则认为臭氧层出现了臭氧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