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代文坛宗主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作家.他的诗冠绝金、元两代,其中忧国忧时的"丧乱诗"更有"诗史"之誉,成就之高为杜甫之后所罕见.《论诗绝句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观点,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金代杰出诗人元遗山,他的诗歌创作,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元遗山的“丧乱诗”的沉挚悲凉,正如《瓯北诗话》所说的:“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遗山诗是有自己的创作纲领的。《论诗三十首》这一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代最杰出的诗人、优秀的诗歌评论家。在文学史上,他以其情感真挚、纪事写实的“丧乱诗”奠定了“一代宗工’的不朽地位;而在批评史上,他最为知名、在后世发生广泛影响的则是其早年的力作——《论诗三十首》。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包括先王之制、先王之命、先王之训等在内的先王遗说在诸侯邦交领域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诸侯之间关系,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维持着诸侯之间的平衡,维护着周王室的利益。只是先王所确立的种种原则逐渐不再是春秋时期各邦国所严格遵循的规范,人们对于先王遗说并非照行不移,而是通过对先王遗说的内容进行新的解释、直接从根本上否定言辞的作用、不回应先王遗说的内容这三种方式,来降低或减少先王遗说的政治影响力,从而降低先王遗说对邦交活动的影响力。先王遗说逐渐不再是一种信仰,而是沦为各诸侯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工具。但总体而言,先王遗说作为邦交政治活动合法性的来源,并未被直接抛弃。  相似文献   

5.
金元明诗话     
金为割据之邦,元明为统一之朝,顾诗坛巨擘,反挺生于前者。所谓巨擘,即《遗山集》之作者元好问是也。好问诗不独为金源一朝之冠,且可接轨唐宋诸大家,而俯视元明作者。其所以能致此者,殆有三端:一日博取前人之所长,兼师而不守一,学古而不摹古。早岁所作绝句《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唐人抒情绝句大量表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感情,而且能在艺术上别出心裁,各具特色。或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抒情,景触情生、情景交融;或借想象与梦境抒情,使感情的表达意蕴深沉;或以场景和细节描写抒情,形象生动、笔底传神;或运用反跌与双绾手法抒情,使之深婉委曲、含蕴不尽,这正是唐人抒情绝句历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诗人们或描绘画图中锦绣的山水风光与宁静安闲的田园生活,借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国泰民安的歌颂与企盼;或借题画之笔,反映社会政治现实,抒写报国之志及忧心国事、哀于丧乱之情,表现出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即使在赏画题画之类的文艺活动中,宋代诗人们深沉的爱国情结亦昭然在目。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遗山)为金词之大家,其词集曰《遗山乐府》,版本甚夥,有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四卷本、五卷本等多种,自明以降多次刊刻,版本颇复杂。因此对遗山词集之版本作一番爬梳、钩稽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的思想内容,补充论证了朱鹤龄的意见,认为诗中确实有一部分是作者含蓄地借王涯的遭遇反映“甘露之变”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此诗在抒发个人襟怀志趣的同时,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1.
遗山这位金元词大家,其创作的显著特色是对唐诗的融化,具有方法多样、综合运用;驱遣自如、翻新出奇;熔铸点化、自然天成等特点,从而形成遗山词蕴藉风流之姿。遗山词的融化唐诗,对于金、元词人学唐宗唐起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的丧乱诗直承杜甫且有突破创新:其"即事"纪乱体在题目上更重视明确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选材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在形式方面的创新则表现为联章律诗、绝句的大量出现;在题材方面涉及金、蒙、宋,有大幅度拓展.且有深度,笔触涉及到社会各个阶面;在艺术上将诗与史奇妙结合,重在抒情.元好问的丧乱诗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史学都极具价值,代表了一代丧乱诗的特点并极具时代精神和主体才华与气质.  相似文献   

13.
<正>元好问文学家、历史学家,也称遗山先生幼时聪慧,是个神童,长大后成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支持偶像杜甫到为他做科研以"丧乱诗"记录百姓苍生的悲欢离合才华初显的天才少年十六岁的你,会为什么而苦恼、焦虑?有些人为了金榜题名挑灯夜读,有些人被少年维特烦恼深度困扰,有些人初选了人生轨迹打算出发。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少年元好问背着行囊,只身奔赴并州赶考。  相似文献   

14.
杨万里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荆溪集序》自叙其学诗过程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本文拟就其学半山、学晚唐问题作些粗浅探索: 第一章 一、浅谈杨万里学习王安石的问题 杨万里喜爱王安石诗。他在《读诗》一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相似文献   

15.
辽金元绝句诗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代的水平,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推向新的高度.辽代绝句诗创作始于耶律倍,圣宗以后在艺术上逐渐成熟,终于到耶律弘基、萧观音臻于艺术水平的最高点.金绝句诗的发展分为三期:前期借才异代,为草创阶段;中期国朝文派的绝句诗创作出现高峰;后期是绝句诗的繁荣鼎盛阶段.元绝句诗的流程以延祐年间为断,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元绝句诗为中国古代这一体类的诗歌提供了很多新的因子.辽金元绝句诗是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是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词的创作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为学、青年流寓、壮年宦游、晚年隐伏。前期爱情词居多,亦有抒怀之作,前者婉约,后者豪壮。第二时期的词多抒不平之气,风格以豪放为主。第三时期的词多抒出处之矛盾心境,沉郁顿挫,悲壮苍凉。晚年的词以写亡国之痛为主,幽婉沉挚,寄意幽深。全面考察遗山词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对于认识遗山词的整体风貌,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阃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的文化语境中极具代表性.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在国家丧乱之际,借八股以传圣贤之道,故必不可废.这场论争承载着清初士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沉重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元好问的乐府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元好问的诗歌研究中,一般从总体上探讨其审美特点,评价其成就的多,进行分体研究者则很少,且比较零散,而这种分体研究应该说是总体探讨的一个深入和发展。因为在遗山诗中,可以说是诸体具备,而且都有一定分量。同时,元明以来的论者又认为遗山诗歌的成就主要是在五七言古诗和律绝方面,尤其认为他的古诗和律诗,沈雄老健,慷慨苍凉,直追少陵。而乐府诗作为遗山诗中之一体,还未见前贤对它有较系统的论述,只有对其中几首的零星评说。究其原因,可能是乐府诗在遗山集中数显不多,仅五十首,其成就也不足为遗山诗之代表。所以在不同程…  相似文献   

19.
初唐四杰年少才高,文学成就突出,历来学者均将研究重点放诸其扭转诗风,革除前弊上.然其绝句亦有题材宽广、寄情咏怀、清新可嘉之作,本文拟从王勃绝句、卢照邻绝句和骆宾王、杨炯绝句分别赏析,以窥其绝句之风貌.  相似文献   

20.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