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  相似文献   

2.
最近,新华社记者徐江善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口叶“一碗面条带来的震撼与恩考”。讲述记者在走基层活动中来到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大山头村发生的故事,当时已是深夜时分,记者就随口对村支书高大爷说了句:“下碗挂面吧,又快又方便。”没有想到的是在记者吃上热气腾腾的面条加荷包蛋时.却发现高大爷一家人吃的却是黑呼呼的荞麦面条.并且没有卤...  相似文献   

3.
所谓“公民记者”并算不上真正的记者,只是业界与学界对公民参与新闻传播、履行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鼓励。“公民记者”时代,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规范“公民记者”参与传播,是媒介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5.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6.
陈军 《新闻导刊》2006,(1):35-36
南振中在《记者的战略眼光中》一书中曾谈到: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同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后.最初三年的业务水平不相上下:三五年之后,差异开始显现;十年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今天。对于处在激烈新闻竞争中的年轻记者.是不是深有同感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表现出来的“贫富差距”更加明显.周期也更短.一两年开始产生差距。三五年后能力悬殊,让不少年轻记者困惑不已.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地位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媒介环境下“公民记者”大量涌现 “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在今天已不算陌生。韩国记者吴延浩(Oh Yeon Ho)早在2000年就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公民新闻网(ohmynews.com),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至今已有四万名“公民记者”:2005年10月,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型记者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出现已经不是新鲜事.但究竟他们能给节目带来什么样的带动,怎么样才能更完美地完成节目所赋予的任务.仍然是媒体人不断探索、希望臻于完美的动力。本文就主持人型记者在节目中的优势、当前出镜记者的一些缺点以及出镜记者即主持人型记者的培养三方面作了简要探索.希望能找到捷径。  相似文献   

9.
何昆 《新闻记者》2006,(12):82-83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你在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整天东一头西一头地奔波。就好像是在大雾中寻找。“苦”和“累”,“烦恼”和“焦虑”,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0.
首先是人,其次是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峰 《新闻记者》2005,(6):39-39
在人命关天这样的大事上.记者.是先履行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赶紧报警救人呢。还是在第一现场采访第一手材料予以报道。尽“记者”之职呢?两家报社记者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梁衡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职业具有多动思维的特点和要求,那就是机敏灵活,求灵求变求动—— 记者的任务是向社会抓信息。但是社会上并没有为你准备好现成的信息,要靠你去找、去挖.就好像猜谜语.告诉你“打一什么”,到底具体是什么却不能告诉你。记者所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的目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相似文献   

12.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3.
黄志卿 《声屏世界》2011,(10):68-69
当前.民生新闻媒体和民生记者越来越受到官方的关注.然而这种“官”注的背后却五味杂陈。近日有报道称.卫生部拟对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一时间舆论哗然,也足见某些官员关注民生记者到了何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康美权 《声屏世界》2011,(10):69-69
笔者到乡村采访。一些农民朋友说,有的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各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叶健 《记者摇篮》2004,(3):18-18
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还是一般读者。对于专家型记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度报道越来越受欢迎。与之相比,以往的被视为“样样通”的杂家型记者却有被时代淘汰之势。但笔者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驻站记者,需要既“杂”又“专”.“登得厅堂,下得厨房”。平时遇杂事,拿出杂家的本事,迅速出击,有效扩大新闻报道的涵盖面;关键时刻,还要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18.
聂乔 《新闻导刊》2006,(6):38-38
有人说.做一名记者永远不能放松自己.需要不断汲取“养分”,与时俱进。对于一个刚入行的年轻记者来说.更得紧绷神经.将自己训练有素.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相似文献   

19.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20.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