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宪法学者张千帆先生在推出了好几本广受关注与好评的大部头著作之后,他的第一本随笔集子《倚宪论道》面世了。在他看来,较之于"洋洋大观、引经据典的大部头",要写好这种没有"脚注"的随笔,更需要个人灵感,同时也更为困难。困难虽然存在,并不表明作者没有能力做好。虽然张先生自谦是一个"有问题意识但没有什么理论灵性"的人,但是,读完此书,我的结论是:这本书其实已经达到了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对随笔——  相似文献   

2.
出久根达郎已出了几本随笔集,我将其统称为“芳雅堂随笔”。芳雅堂是他的堂号,他开着一家旧书铺。常读到一些记述逛旧书铺搜购旧书或古籍的文章,往往不说买而说淘。一个淘字,便显得与众不同,活画出文明古国读书人的生态。这种淘书之乐,恐怕一般的庶民是享受不来的。打学徒算起,出久根干了30多年旧书商,走笔勾画卖书的人,买书的人,卖了又买的人,买了再卖的人,这些人常常是庶民大众。也写到“文人”,但写的不是“文”的一面,而是“人”。从旧书铺这散发着霉味的行当,他发现的不仅是书,而是一个大千世界,喜怒哀乐,活生生的。你看他笔下  相似文献   

3.
乍看到陈祖芬的《让我糊涂一回》(河北教育版“红罂粟丛书”之一种)的书名,着实令我莫名其糊涂了。这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抑或其他?待读过了一篇又一篇,才明白无误地确认这是一部随笔。心想以写报告文学著称的女作家陈祖芬,何时舍弃了心中所爱而移情别处?其实怪我孤陋寡闻,这已是她的第二本随笔集了。初识陈祖芬这个名字,是十几年前在报章上看到的一篇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十几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记忆犹新。主人公是一个留德的知识分子,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抛弃了在德国的优裕生活,忍痛与德国妻子离了婚,带着三个孩子和一吨重的书籍回到了祖国。但在“文革”中,这个内燃  相似文献   

4.
王振忠 《中国档案》2005,(11):25-29
知道有王振忠这个人很早,大约有十年了。那是因为在《读书》杂志上读到他的一些学术随笔涉及徽州文书和其他史料,觉得这是一位不那么学究但很专业的学者。后来读到他的《斜晖脉脉水悠悠》(学术散文集),发现他不仅能写很专业的学术文章,还能把学术文章写得很好看,觉得这是一位有才情的学者。再后来看到他在《万象》上根据第一手的史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档案,描述和探究历史场景的文章,发现他对史料的利用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就又觉得这是一个充分认识和了解档案价值,会充分运用档案的学者。并隐隐感到他与档案应该有点故事。果然,经“调查”,了解到他个人收藏有一万余件徽州文书。于是,就有了记者对王振忠先生的造访和这篇约稿。  相似文献   

5.
在岁终年末之时,在适宜读史与读哲思性散文的临冬时节,正好读到了与情景与心绪都相吻合的钱穆的《湖上闲思录》,这是爱书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遇;这似乎是上苍的特意恩赐,不亦乐乎。 《湖上闲思录》是钱穆于40年代任教无锡江南大学时写就的随笔集。当时,钱穆“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便时时徜徉于太湖的山光水色间,抱读《庄子》,时有闲思遐想,每于夜灯坐对,随笔抒写而成卷帙。全书都是有关哲学、人生、中外历史文化思辨的随笔短章,文思多有洞见,文笔空灵幽邃。全书并未提及太湖一个字,读者却可于…  相似文献   

6.
这一套两册定名为《品味人生》的随笔集,分为"随笔篇"和"日记篇",由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作者阿年,本名杨守年,四川成都人,中国美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编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辛勤耕耘,将专家、学者、作家们的著作编辑出版,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一部又一部的精美图书。他们这种奉献精神被人喻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最近,华夏出版社从全国编辑界中,物色于六位随笔水平较高的编辑,为他们结集出版随笔集。这套“名编辑随笔丛书”由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主编并撰写总序。丛书共六种: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江曾培随笔集(抬轿人语》,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建国随笔集《夏日牵挂》,新闻  相似文献   

8.
读书随笔     
《草木虫鱼:中国养植文化》 这是一册漫谈中国古代养植文化的随笔集。书前配有唐寅《牡丹仕女图》等明人绘画作品4帧;书内穿插线图30余幅(只是印制得不够精美)。作者对中国汉民族风俗文化及古典文学、文献掌故等有渊博的知识,且写得一手漂亮随笔,前些年曾撰写  相似文献   

9.
手高眼不低     
做编辑有年,我已习惯于用朱红毛笔涂改别人的稿件,为他人作嫁衣,并以此为乐事。但做编辑的同时,我亦做作者,写诗、写散文和随笔,写完寄给一些报刊去发表。亦编亦写,会使自己逐步地变得眼高手高,手高眼更高起来。曾有朋友说:编辑之写不好文章或不会写文章,这不重要,因为这无碍于他剪裁删削别人的稿子。但我却常作如是观:不会写文章的编辑,即使他再用心,却注定难成这一行之高手。因为不写文章的编辑看稿时多  相似文献   

10.
备忘     
因为这几年写随笔都快入迷了,越来越欢喜,都把小说放到一边了。我觉得小说只可能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写的好,因为小说需要很强壮的体魄,更需要意志和耐力。  相似文献   

11.
快乐并思考着——读王波的《快乐的软图书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的软图书馆学》是王波放谈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人、图书馆界专业会议和图书馆学新书的随笔集,收入了他在《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上写的专栏随笔及新浪博客书间道上写的杂记。该书以俚俗化、草根化、娱乐化的叙述方式,对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进行搓磨拿捏,对图林人物、事件进行无厘头式解说,使作者可能会因此而成为图书馆学接受史上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解读者和传播者之一。初入图书馆学专业的莘莘学子读之,不仅不会辜负作者为其送  相似文献   

12.
一目 《出版参考》2009,(3):M0002-M0002
夏衍,浙江杭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9年参加左联。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帘等。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杂文、随笔集《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等。  相似文献   

13.
经济随笔(经济散文)目前呈流行趋势。应该说,好的经济随笔是文学形式与经济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深入浅出的。但是不好的经济随笔,则往往是浅入浅出、浅入深出、乱入乱出,随笔变成了随意。这里以薛兆丰的经济随笔集《经济学的争议》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点评其过于随意之处(局部),以求教于兆丰同志及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祁念曾 《今传媒》2005,(2):49-49
在深圳企业报刊的编辑队伍中,梅细锁是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毕业于正规新闻院校的研究生,担任沙河实业集团公司《沙河》月刊的主编。他为人豪爽,工作勤奋,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开拓意识,经常在报刊上可以看到他写的杂随笔。最近,他把近年来写的杂随笔汇集成册,准备出版,书名为《一叶知秋》。  相似文献   

15.
高平曾是《西安晚报》的副总编,陶光明当过摄影部主任。这两位“老记”已先后故去了,而我却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总想写点什么。高平曾在一篇随笔中描述自己像日本人:矮而胖、啤酒肚、近视眼.和日本人一道去博物馆游览.没人会把他当作同胞。写得幽默而传神。其实.高平是一位极和善、极有思想和才华的文人。每次我到报社送稿见了他,他几乎都要讲:“茂林.要写!要币断地写!”记得九四年国庆前,报社让年轻记者赵勋写专稿,赵勋找到我,我俩去太华路、自强路街道办事处找知情人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们采访了两三天,回来后越勋执笔写了《道…  相似文献   

16.
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偏爱而又写得最多的是“市场随笔”。1993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市场》专著中.选用了98篇“市场随笔”。在采写“市场随笔”的过程中,我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概括讲,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牧之同志是出版界同仁熟悉的官员,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牧之同志写过编辑艺术方面的书,公余也写点散文,有的大家在报刊上也零星读到过。但是出版界的同仁都不知道,牧之同志还喜欢摄影,能拍出不少反映自己文思的风光摄影作品。 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牧之同志的散文·摄影作品集《佛罗伦萨在哪里》,内容是他多次出国访问期间所写的探讨异域文化的文艺性随笔。收入《在金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9.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王政同志的文章《随笔不可随便》,提出了写新闻性的随笔事实要真实,写作态度要严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所指责的《请看看左邻右舍》一文(见人民日报2月13日3版),并非“随便”之作,更非“主观臆测”,“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这篇随笔的编者,我有责任提出看法,同王政同志商榷。人民日报创办《市场随笔》专栏有两年多了,从编辑思想来说,报道内容和议论之词力求实事求是。应当说,《市场随笔》受到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