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俞平伯在论诗、论文中,先后都提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看到“我”的经验,“我”的见解,“我”的学识,“我”的评价.“无我”,则不囿于我,超出小我,客观地记叙,公正地评论,对社会自觉地充当公仆的良知.一本书能做到既有我又无我并非易事.近读潘堂林的《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发现作者在“有我”与“无我”之间独辟蹊径,闪现不少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5.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6.
韦星 《新闻爱好者》2010,(4):168-170
在朱自清“此时此地此我”的时间观中,“此我”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此我”就没有“此时”、“此地”.正是“此我”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类社会历史、融入崇高的精神生活,“此时”、“此地”的物理时空才得以转化为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生命时空.生命的“刹那”才得以指向“大我”、指向永恒。  相似文献   

7.
回到家中,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老婆一如既往地在客厅坐着,等待我回来。 我进了门,简单地告诉她我的决定:“老婆,我把工作辞掉了!”她张着嘴,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从鼻子里发出了“哈啊——”的长声。 “为什么?”她试着了解情况。 我忽然开始觉得烦躁起来:“你听不懂国语吗?”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9.
看拍摄电影《庐山恋》查尔斯·纳尔西亚他(灰上衣、白衬衫、没打领带)热情奔放地高呼:“啊,我爱你。”她(粉红色衣裙,项链上镶着一颗鸡心)兴奋得声音有点发颤地说:“再说……再说一遍。”他(坚定地)说:“我爱你,我爸爸和妈妈也爱你。”她(投入了他的怀抱)纵情地叫着:“亲爱的。”  相似文献   

10.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11.
业余时间在“方格田”里辛勤劳作了十余载,收获颇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报道员”。一摞摞红色缎面荣誉证书是对我的鼓舞和奖赏,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妻子密不可分。十多年来,她大力支持我写稿,为我“爬格子”大开绿灯,我衷心地感谢这位家庭“编辑”。妻子承担了一切家务,甘愿当好“后勤兵”,从不说一句牢骚话。妻子还是我稿件的第一位读者,每当她看完一篇稿子总要直言不讳地提出修改意见,就连一个错别字她也不肯放过。从1995年起我被《上海铁道报》等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这些成绩中有我家庭“编辑”的一份功劳啊。感谢我的家庭“编辑”@彭道…  相似文献   

12.
我踏入新闻这块“田地”,已有二十五六个春秋了。这些年来,虽然我步履维艰,贡献不大,但从主观上讲,在新闻这块“田地”上,我是怀着挚深的情、炽热的爱,尽心竭力地拉紧肩上的“套绳”,一步步地进行着耕耘。实践是最好的课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来自四川偏远山区的战士 ,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靠育菜苗换几个钱维持家业 ,所以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父亲艰难地把我送进了高中的校门 ,但因家中“经济危机” ,第二年我被迫辍学。于是 ,我烧了书本 ,撕了作业 ,强迫自己承认这个事实。可是人不能“一条胡同走到黑” ,于是我决心在“失去”之后去寻找新的“拥有”。部队不同于学校 ,要训练、施工、站岗 ,学习文化全靠业余时间。星期天别人去“放松放松” ,我却“躲”在屋子里“啃”书。一年一度的军队院校招生开始了 ,我兴致勃勃地报了名。可是 ,档案里高中两年的残酷事实再一次让…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和初学者,去年开始订阅《新疆新闻界》。每期刊物来到,我总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它是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通讯员园地”、“问题讨论”等栏目,对我的  相似文献   

15.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带着五名研究生。按照规定,每名研究生每学期可报销二十元的买书费。有一次,老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报销书费这个制度不错哩……发票就可忠实地告诉我,我的学生这学期究竟读了些什么书……”。学期将尽,老教授把学生的发票拿来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在发票的“书名”一栏里,千篇一律,不是写着“新书”,就是写着“旧书”。老教授气得两手发抖,不断地重复:“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16.
罗兰·巴尔特说,阅读拉罗什福科有两种方法:“断续引证或顺序阅读”。“断续引证”意味着阅读者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地将作品的“惯习性表达”调整为“适合我自己的环境,将其不具名的形式纳入我的情况或我的情绪声音之内”。而“顺序阅读”则表示阅读者有可能被动地进入展现“作者、作者的偏执及其时代的”氛围当中,从而忽略“我们读者”自身的趣味与意图,这样的阅读结果便是“我逐次阅读这本像是一段叙事或一篇散文的格言集,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我们打过赌,他说,“姐,我不想读书了。”我气汹汹地大声对他喊,“不读书,没出息。”他撅着小嘴不服气,“哼,我将来赚的钱肯定比你多.”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位朋友拿着一份报纸高兴地对我说;“嗬!你的稿子又见报了,路子真广!”勿用讳言,这里所说的“路子”,无非是说我的稿子之所以能用出来,是靠熟人的结果。其实我写稿的苦衷有谁知道呢!当时我只好强作笑脸,诚挚地告诉他:“我的路子硬是用稿子铺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文革为很多人提供了表演暴力的大舞台。 公开地拳打脚踢、棍棒交加,只能叫做野蛮,而比野蛮更卑劣的心思和行为尤令人寒心。我从一名被人崇敬的“好老师”,易为被“革命青少年”叫骂的“反革命”,只有几天。他们是怎样突然地“在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的?我茫然不解。我只是看到:他们挥起了拳头,举起了鞭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