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考试大纲》中强调考试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教育部颁布的《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高考还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着眼于提高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每年高考中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相关的试题约占40%左右,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其比例还会增加。现选择有关典型试题并进行解析,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2005年《考试大纲》在“观察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下面以近几年高考题中的图示题为例进行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对图示题引起重视并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图表,这些图表中都含有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隐含的.这就要求考生了解图表所呈现的化学含义,掌握化学图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化学信息,尝试应用图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2009年《考试说明》在“观察能力”方面要求考生具有“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这几年,图表题备受高考命题组青睐,是高考的重点题型.下面就常见图表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的考查内容要求中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高考试题中的流程题正是体现了这些要求,这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命题内容广泛,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问方式灵活,充分体现了“起点高,  相似文献   

5.
陈莉  仇国苏 《新高考》2006,(5):62-63
2006年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蝗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利用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是目前最热门的考查方式,必将成为现今命题的热点。这类试题情景新、陌生度高、难度大、要求高,是考生经常感到棘手的题型。现编制几题道并解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2007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要求的能力之一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界定给我们指出了命题的一个方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化学的视角去分析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考试说明》中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具备能够通过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储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1.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以最新科技为切入点的试题非常普遍,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在普及化学新课标的今天,这类试题正显示着时代的特色。现以近期STSE新闻为素材,编写一组化学信息试题,供2006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复习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试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联系实际、考查能力是命题的发展方向.本文编制了一套与化工生产相关的试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能力上更重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其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取、有序存储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999年高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中进一步明确了“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意味着,高考试题将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也使考生了解化学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提高化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每年高考以最新科技为切入点的试题非常普遍,正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99在普及化学新课标的今天,这类试题正显示着时代的特色.现以2005年世界重大科技进展和STSE新闻为素材,编写一组化学信息试题,供2006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复习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是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的STS教育。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试还应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突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品质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一、观察能力 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便于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17.
每年高考以最新科技为切入点的试题非常普遍,正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在普及化学新课标的今天,这类试题显示了时代的特色.以下是以近期STSE(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新闻为素材,编写的一组化学信息试题.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指出,化学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本文拟结合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提出科学高效地进行考前化学复习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的表达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2008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的考查重点是凸显学科素养和能力.其素养和能力要求有:理解化学学科.形成信息素养.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图形、图表等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能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应用;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因此在2008新高考中,大阅读量的信息题出现的比例将会增大.各地的调研试题中已有明显反映.以下是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时这类案例分析后的反思以及总结出的一些应对策略,与各位同仁及考生共享,以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