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莉  陈惠兰 《现代情报》2009,29(12):156-160
以SCI期刊引证报告JCR(2005-2007)数据为依据,统计了近3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并就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分类排名、被引半衰期及CSCD、CSTPCD收录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等各项JCR指标持续上升,指标增长率大大高于美、英、日、德等国家,但实际影响因子均值、被引频次均值等表征期刊质量的指标均落后于欧美等科技大国。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存在收录比例小,就被引频次及IF值而言择优不明显及学科分布不均衡情况。上述分析为科研人员了解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明确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我国科技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政策支持和配套经费资助下近10年来的阶段性建设成效,为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根据JCR期刊影响因子,筛选2018—2020年进入JCR学科排名前列(学科国际排名前10%、前5%,以及在JCR Q1区学科排名前5)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利用期刊网页等公共渠道获取期刊的基本信息(主办单位、受资助情况等),追踪期刊在2018—2020年的JCR多维度指标,综合分析期刊发展情况。【结果】2018—2020年共有51种JCR学科排名前列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被SCIE收录在JCR的38个小类学科与12个大类学科中。拥有优势学科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会是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办刊主力军。“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较“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资助定位更为精准。2018—2020年,在51种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7成以上年次能维持在JCR学科排名国际前10%。【结论】中国科技期刊强刊建设成效明显,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019年,被SCIE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6.58...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期刊栏目设置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入手,总结期刊的优秀办刊经验,探讨医学类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按照2016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序,选择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前10和排名最后10位的期刊作为样本期刊,观察其栏目设置。【结果】 医学学报中临床、综述以及论著等栏目设置频率较高。为进一步探究同一栏目对不同期刊影响力的贡献,比较各个学报共同设置栏目的栏目影响因子,发现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报中临床、综述以及论著的栏目影响因子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报应当充分发挥所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捕捉热门动态和新兴学科,设置和优化栏目,增加学报的被关注度和被利用度,全方位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2005年SCI论文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2005年发表的SCI论文,展开如下调查工作:(1)分别针对我国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十个学科,调查在世界IF(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期刊(简称TOP10%)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占同一学科我国SCI论文总量的比例;(2)针对我国在TOP10%期刊上发表的每一篇SCI论文,调查其在2006年的被引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期刊IF值(起到"拉升"贡献),并统计具有"拉升贡献"的论文数量,分析其占同一学科我国SCI论文总量的比例;(3)比较了我国与美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被引次数对期刊IF值起到"拉升"贡献的论文数量。这些调查和分析工作表明我国SCI论文具有数量多,高影响期刊论文少,对IF起到"拉升"作用的论文更少。随后分析了产生上述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种高质量SCI论文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最新发布的SCI期刊引文报告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科学基金》1997,11(4):298-300
为便于国内广大科学工作者将学术论文有选择性地向国际优秀科技期刊投送,扩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本刊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提供的刚刚出版的《1996 SCI期刊引文报告》,分学科、按刊物影响因子的大小将各学科的各种期刊进行排序并刊出,供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各高校图书馆不断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力度。图书馆资源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流学科建设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出新要求。期刊资源是学科资源保障的重要内容,怎样建设期刊资源以保障一流学科发展值得分析探讨。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通过分析学科相关的中外文期刊的数据,如影响因子、发文情况、被引用情况等,归纳总结出学科核心期刊和特色期刊的保障现状及建设目标,并提出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思路以保障一流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章佺  葛凤庆  岳林 《学会》2024,(1):22-26
<正>学会名片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于1996年,是党和政府联系口腔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我国口腔医学科学的重要社会力量。目前个人会员总数已超过15.7万人,单位会员497个。学会是国际口腔医学学术组织——世界牙科联盟(FDI)、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的团体会员,已成为全球口腔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学会全方位持续提升为口腔医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2018年学会获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二类)”及全国学会9星级优秀党组织,2020年获得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优秀扶贫学会”“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等荣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介绍了SCI-E收录的14种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刊号(ISSN)、出版国/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并详细介绍了这14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及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以便为相应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并综述期刊跨学科性测度及期刊跨学科性对期刊评价影响研究的发展态势,总结期刊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进展。【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检索期刊跨学科性和期刊评价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和分析重要文献,对期刊跨学科性及其对期刊排名或期刊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和述评。【结果】在不同学科领域,期刊跨学科性对期刊评价或期刊排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期刊在期刊排名中占据优势,而有的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期刊在期刊排名中处于劣势,在有的学科领域中期刊跨学科性对期刊排名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在评价跨学科期刊或利用期刊排名进行学术评价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布了2009年SCI-E收录期刊的引证报告。通过引文报告发布的出版周期、出版语言、所在国等期刊基本信息,可以了解所关注的相关学科世界优秀期刊的基本情况;通过影响因子、累计总被引频次、载文量等引文评价参数,以及比较不同年度这些评价参数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相关学科专业期刊的发展动态。这对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优秀期刊的先进经验、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期刊的平台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和发表自身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SCI用作科研评价指标的思考--学科分布对指标公正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1版报道的定量数据,对ISI收录期刊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学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按学科统计出对应的期刊数据及影响因子的最大值及平均值,并对每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于2、被引用次数大于3000的期刊予以统计分析。以具体数字说明这些指标在学科中分布极不均衡,如果简单绝对地使用SCI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指标将有碍于科学研究的正常发展,文章最后对SCI用于科研评价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合发布了2017版《陕西期刊指标研究报告》、《陕西期刊高被引·文献检索报告》,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技术与创新管理》取得较好成绩。其中,《学报(自然版)》影响因子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排名第6(总量135),文献选出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排名第5(总数13),H指数在全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科学情报所(IS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研究广东省科技工作者1978~2008年产出国际论文的期刊分布,即发表SCI论文期刊的数量、国别、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分布,从而了解和掌握广东省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以万方数据库数据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中图书情报类19种核心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扩散指标等8个指标值进行排名和分析,以了解《情报科学》近年各指标状况。建议通过提高稿件学术质量,进一步提高影响因子,扩大《情报科学》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盘点近年来中国主办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现状,预测其中ESCI期刊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为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2021年JCR,结合各期刊官网信息,系统调研分析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收录规模、学科分布、影响因子、自引率等相应数据。【结果】中国主办的SSCI期刊仅11种,A&HCI期刊2种,ESCI期刊50种,这与我国科研实力并不相称。虽然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分区和期刊引证指数等指标表现优秀,但存在期刊总量少、学科单一、“借船出海”和竞争力不足等困境。【结论】未来应重视和扶持中国主办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鼓励期刊加入ESCI,以扩大SSCI和A&HCI收录规模,全方位加强期刊的国际化建设,推动中国话题的国际传播,打造自主国际出版平台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SCI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影响因子排在前50名的中国SCI期刊(不含港、澳、台期刊)的h指数,并依h指数对期刊重新排序,发现有21种期刊排名位次下降、28种上升、1种不变。与影响因子相比,期刊h指数能够深刻揭示期刊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的、长期的影响力。h指数能够纠正载文量低、综述类文献等因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虚增效应或误差,也能部分消除学科因素的影响。h指数对于大载文量和低影响因子期刊而言,是一个更客观、更适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慎重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科技期刊评价工作中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影响因子、以影响因子高低对科技期刊排名的现象。本文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与影响因子相关的一些客观因素,指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了科技期刊的学科不同,其影响因子有着较大的差别;同一期刊由于被收录的数据库不同,数据统计的结果也会明显不同;“被引用的总次数”是“正引”(肯定所引结果)还是“负引”(否定所引结果)、是“他引”还是“自引”,在做统计时如果不加以区别,这样计算出来的影响因子就不能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并得出结论:影响因子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应慎重使用“影响因子”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制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2年社会科学版报道的定量数据,文章对ISI收录期刊和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即时指数等期刊指标在学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按学科统计出对应的期刊数据及影响因子等期刊指标的最大值及平均值,并对每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于2、被引用次数大于2000的期刊予以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引入科技期刊的h-指数,并将其应用于ISI数据库中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前40位的期刊,以及有代表性的物理学科类专业期刊。分别对这两组期刊进行了h-指数统计分析,并将其与影响因子比较。发现在同一分类中,按照h-指数的排序较影响因子排序有差异,尤其是对载文量少、影响因子偏高的综述性期刊(以刊登评论性或综述性论文为主的期刊)的排序有修正作用。发现h-指数比影响因子更能科学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专业OA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四种公共卫生学OA期刊,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网络调查法,对期刊影响力多项指标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用比较分析法,将学科领域中的12种OA与145种非OA期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merican Journalof Public Health与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属学科权威期刊,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0/100与4/100;比较该领域中OA与非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即年指数,OA期刊分别高于非OA期刊。OA期刊在其学科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是科研人员免费获取最新学术信息的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