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诗词中寄托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是欣赏和研究宋词的关键。寄托之有无实与本事之有无关系不甚大 ,本事不过是作品产生的一个诱因 ,作品一旦产生 ,它便具有了比本事更丰富的社会意义。因此 ,衡量词作艺术水平的高下 ,主要应看其意境的深浅广狭 ,而不应宜详尽探究本事或所指 ,否则便会抹杀作品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意境美是舞蹈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应该是描绘生活景象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统一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在舞蹈作品中表现为寄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创作思想,"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使精神内涵将外在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构建了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意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也不能理解为大而无当的境界,意境是想象在其间的自由活动所能创造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的艺术空间,它存在于读者对作品的审美关系之中,它虚实相生,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审美特性的一个概括。当然,意境的有无也取决于作者作品中的言内之意的提示及富有启示性的结构蕴含。  相似文献   

4.
王奇 《文教资料》2012,(29):70-72
意境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的描写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心声,是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在水彩画作品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水彩人物画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最难表现的题材,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水彩人物画作品,首先要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来传递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并以之寄托作者的情思。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表现手段和形式才能实现。同时营造作品中的意境还要靠情思的驱使,只有胸有情思,注情于画,笔下才能有韵致,才能创造出充满意境的绘画作品。随着近年来水彩画整体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画家们开始大胆尝试水彩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及意境营造。使水彩人物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扩大了我们的审美感受、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简论中国诗词中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我国古诗词意境有其鲜明的本质和特征。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是:意境是意象的空间,意象是意境的载体。营造意境的方式为:融情人景,借景衬情和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对人格问题十分看重,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中,他是将作家人格的特质视为作品意境之深浅有无,他所谓的人格是和他的意境说完全一致的.他也十分重视人格审美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人培养成完全之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7.
陶陶  楚翰 《培训与研究》2001,18(4):5-10
在文学艺术意境的接受过程中,主体之美感的产生原因是丰富多样的,复杂的;而接受美感的产生,既来自艺术意境本身物化形态的触发,形成接受再造的依据,又来自接受主体的召唤结构、美感差异以及审美关系的潜藏的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8.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诗史的深刻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发扬言志抒情文学传统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诗艺的推陈出新;四是提出了“不试故艺”说,阐明了诗歌艺术之提升,与作家人生境遇的内在关系;五是从鉴赏批评的角度,指出了“知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了唐代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诗、书、画、印,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载体,形成了世界上独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金石篆刻的发展历经千年绵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方寸之间见万千气象,笔情刀趣,展示着丰富的意境美。闲章,以其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寄托着作者的情思,丰富和提升着作品的内容、层次和品格,大大地丰富了印章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济的“寄托说”揭示了比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则是近代王国维评价意境特征、意境高下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12.
《锦瑟》是李义山晚年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因其精密艳丽的语言,含蓄蕴藉的意境,烟波Hong洞的内涵,使人旨趣难求,莫衷一是。本联系义山的经历及其时代。从诗歌意境与寄托层次的深浅上,对这首诗作了分析论述,认为这首诗是多层寄托的诗,是李义山离开人世之前的终生咏叹之作。  相似文献   

13.
马立新 《学语文》2008,(5):49-49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丰富、意境空灵、意蕴雅致,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广阔的艺术理解空间和文学欣赏再造空间。婉约含蓄、气象万千、飘逸洒脱、情韵飞动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为古典诗词增添了无限光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的阅读与欣赏的评价中。要求:“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的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鉴赏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诗词本事。这类本事,多出后人之手,散见评注之中,成为鉴赏作品无法回避的材料。诗词鉴赏离不开“知人论世”,本事可能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依据,也可能将诗词鉴赏引入穿凿附会的歧途。因此,识别本事的真与伪及与文本联系的有与无,便成为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以高中第三册诗歌单元涉及的有关史料为  相似文献   

15.
"意境"在书法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对书法"意境"在外延层面,诸如时代、地域、创作等意境的合与离进行思考与解读。当多种意境高度吻合,则能产生优秀书作,相反,某一意境的缺失或相对分离,书作便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书法的理想状态,就是追求多种意境的契合,意境可遇不可求,刻意地追求某种意境,反而使作品走向媚俗与疏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词界女皇帝”,李清照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本文就她的几首咏花词去体会作者在咏花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喜好、情趣、憎恶、哀伤与忧愁,咏叹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君国之忧,寄托深邃,寓意含蓄,意境曲折层深。  相似文献   

17.
张文华 《语文知识》2014,(11):63-64
本文所探讨的意境,是指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与读者审美心境之间的高度契合,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丰富境象与作者寄寓于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绵远情思的高度统一。其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即如清代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萱斋诗话》)鉴于意境是构成我国古典诗词作品诸多美学特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对之加以充分鉴赏。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词界女皇帝",李清照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本文就她的几首咏花词去体会作者在咏花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喜好、情趣、憎恶、哀伤与忧愁,咏叹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君国之忧,寄托深邃,寓意含蓄,意境曲折层深.  相似文献   

19.
一、体味意境——古诗教学的重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景生情”、“情生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与神游”的情景交融的有象之境,即物境;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无象之境,即心境。并且他还指出了作品有无境界的标准:真景物、真感情。因此,任何形式的堆砌辞藻和无病呻吟的硬作都是没有境界的,没有生命力的。鉴于意境与诗歌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可以给  相似文献   

20.
曲名与本事均为乐府诗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乐府诗本事是其曲名取义的直接来源,曲名是其本事内容的关键字眼,也是对其本事最精当的概括。文人创作往往以曲名来化用乐曲创调本事、传播本事中的各种信息,从而丰富作品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