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2.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刊发了程永超老师的<<<论语>选读>也可以如此教>一文.程老师根据<<论语>选读>教材的编写体例,提出了"主题型教学法";并以<中庸之道>为例,介绍了这种教法:教师在确立课文主题后,按照"何谓中庸""中庸如何""如何中庸"的顺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定义与原则,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生成践行中庸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君子"一词最早存在于先秦文献中,与"小人"相对举而具有"在位者"的本初涵义.<论语>则在保留"君子""在位者"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君子""德性我"的深层内涵;而自孔子之后,后世更多沿用了孔子对"君子"德性内涵的解释.梳理"君子"在<论语>中的"德性我"的具体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今注家对<论语·雍也>"陋巷"一词屡有误解,"巷"字在古代可指居室,<论语>"陋巷"实指陋室.与之相关的"穷巷""阨巷"等词均有此义,某些大型语文辞书在释义时尚存在不同疏失.  相似文献   

6.
<正>何谓"中和"?"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它以"中"与"和"两个范畴的有机组合来体现"尚中求和"的内外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付诸应用,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事物达到中和,天地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下,万物就得到了化育,获得了蓬勃生机。"中和"  相似文献   

7.
说"言"道"语"     
语言是人类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神话世界里,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在叙述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后,就假定"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使石猴得以与众猴沟通,顺利登上了"美猴王"的宝座.语言是如此重要,那么何谓"语",何谓"言"?"语""言"并举,为什么就能指代人类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8.
<正>"老师,荣的作业没交。""老师,荣上自习时讲话。""老师,荣的书到现在还没背。"……早上刚到办公室,学生就跑来向我告状。荣是一个特殊的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惨不忍睹,平常表现也是一塌糊涂,为了他,我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收效不大。正当我皱着眉头时,眼角的余光扫到桌上的心愿盒。开学初,我与学生约定,如果他们有什么心愿,可以写好后放在盒子里,每次我都会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相似文献   

10.
"信""达""雅"最早语出严复的著作《天演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即指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  相似文献   

11.
曹权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翻译是:"……常常是在险阻偏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000年11月第2版,第159页)在本课"课文说明"有关"词类活用和句式"部分的解说中,也有这样的解释:"险远,险远的地方."(2000年11月第2版,第156页)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正>单靠组织"观看节目""座谈",造势也许可以,真要借此来落实"工匠精神",恐怕是不行的。且不说"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杜威语),单从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看,"工匠精神"的大面积生成也难有现实土壤。众所周知,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实则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具备大批极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高技术人才,因而必须把职业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学经典重新兴起并大有于续升温之势.于丹、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品味解读<论语><三字经>很受热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响当当的名牌高校悬起了"国学班",甚至"国学院"的招牌.有关"现代私塾"的报道也不绝于耳.更有一些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国学课""童学馆""读经班",一时间身着唐装,摇头晃脑地念着"之乎者也"的小小孩童大增.在国学热的同时,随之兴起的还有各种教育基地、讲座、交流会以及不同版本的国学教材.  相似文献   

14.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句末虚词"啊/呀""吧""呢""嘛"等,一般称为"情态虚词",以别于具有较多实质语义或语法功能的"了""吗""的"等虚词.其实,前者固然表达情态,如分别表示,"关注""存疑""深究""确信"等;但此等虚词对于篇章的连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关联理论及语篇标记的视角,参照以往研究,对该等情态虚词之语篇功能考察,可以看到:(一)"啊/呀"除了对当时的情景或对话内容表示"关注"而外,尚有特别标示"该语句乃针对当前语境而发"的功能;(二)"吧"除了标示"存疑"而外,尚有标示"该句乃针对先前所说或所发生的情景而发";(三)"呢"主要标示两种不同的、但前后呼应的语篇功能:(1)寻求与上文对比,(2)要求继续对话.这三个句末虚词,在语篇组织上,均具有增强关联性的功能.故除了当作"情态虚词"处理而外,还可以看作是"语篇标记".作为语篇标记,其强弱排序应为:呢>吧>啊/呀.此一排序,恰恰与其情态性质之强弱相反:呢<吧<啊/呀.  相似文献   

16.
做有道之师     
<正>有人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的无私和奉献,所以教师享有"红烛""春蚕""园丁""人梯"等美丽的比喻。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看来为师首先要传道,传道的前提是有道。他还强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这个"道"是由仁、义构成的儒家思想。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师道"之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只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教学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生成智慧。生成智慧强调教学不周详预设步骤与结局,追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和顺其自然。但这种生成智慧离不开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的顶层设计。书法教育中,许多学校强化具有自身特点的"顶层设计",比如强调"书法与其他学科交融""现代信息技术在书法实践中运用""以传统文化滋养书法"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劳动创造美"这句话着实精妙!劳动、创造和美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对劳动技能的传承,也是美育的载体,更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对于小学教育里与这三个词准确对应的非"劳动与技术""科学""美术"这三门学科莫属了。我很荣幸能同时担任这三门学科的教学,也一直在思考:如果将美育、科学教育资源融入到劳动与技术教育里,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一、科学为劳动与技术课堂注入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目标,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的"劳动与技术"当然也不例  相似文献   

19.
《何氏语林》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天中学刊》2008,23(1):51-55
<何氏语林>是明清"世说体"小说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其地位仅次于<世说新语>,它对<世说新语补>的成书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世说体"小说在体例、内容上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安排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其中"梳理探究"板块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梳理探究"作为高中语文新教材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模块出现在我们目前,我们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梳理与探究,落实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