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二月,我收到刊院寄来的“致省外学员同志的信”,阅后,开始有点吃惊,心想:西北刊院在省内外很有名望,怎么会出现“退学”问题呢?说心里话,当时有些灰心和失望。但是,我反复看信的内容,仔细琢磨,觉得刊院提出的整顿办法是适合的,是可行的,这对于热爱新闻事业,致力于新闻写作的学员来说,刊院采取的是关心和负责的态度,而不是拒之门外。因此,我即作出决定;遵照刊院来信的第二条意见,安心地留下来继续学习。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对各项业务工作,都紧密相关,大有用处。我入刊院一年多来,总是按照刊  相似文献   

2.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3.
我想谈谈自己参加刊院学习的一点体会。在基层搞业余报道要靠勤快,不怕吃苦。既要参加刊院学习,又要因公出差,几十道习题要做,各种基础知识要背,准备期终考试,还要挤时间写稿,常常在深夜十一、二点也不能入睡,但我都坚持下来了。一九八五年,共采写各种稿件一百零九篇。被《四川工人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没有时间,就挤。有时一手拿馒头,一手握笔杆,嘴里嚼食,心里想题。有一次,应《四川工人日报》之约为该报“青年工人”专栏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我是刊院学员,写报道也是从上刊院以后开始的。我有这么一点体会:注意抓住新闻以外的新闻,往往是好新闻。我采写的通讯《杨大妈的胸怀》就是其中的一例。去年年底,我们部队驻地西沟村的敬老院办起来了,我便前往敬老院采访。敬老院办得很不错,村里为敬老院的老人买了十八时的大彩电,专为他们做了一套家具,床上铺的是新被子、新褥子,还有两名妇女专门待候“孤老”。这件事要说新也不算怎么新,但我还是有信心从中挖出点新的东西来。我找到一名村干部了解情况,我得知还有一名九十四岁的孤寡老人住在杨大  相似文献   

5.
要想写出一篇新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再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提炼出重要的事实材料,方能获得成功。即使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不能例外。这是我写第一篇见报稿的一点体会。那时我还在空军二航院上学。有一年作完寒假返校后,队里部分家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员假期中看到家乡富裕的生活,对比自己感到呆在军营吃亏了,想申请退学回家“下海”致富。学员队党支部及时对大家进行“立志军营”的教育,扭转了少数学员退学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就以《面对现实、立足本职、学好知识》为题,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  相似文献   

6.
陕西日报社暨西北新闻刊授学院: 我是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一名解放军学员,又是《新闻知识》杂志的忠实读者。在刊院创建一周年之际,我首先向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从部队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我就爱上了新闻报道这一行。由于自己基础较差,拿起笔来很吃力。后经一年的刻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感到进步太慢,和有的通讯员相比,差距很远。正当我渴望系统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充实自己之  相似文献   

7.
在西安陆军学院,当你遇到一个身挎摄影包、手拿相机的学员,说不定那人就是我。考入西安陆军学院后,在繁重的学习、训练之余,我拿起手中笔投入到火热的军校生活中去。教导员昌业忠说:“我们本科队就是要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本科队的特色。”为了弥补文字上的不足,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我用节省下来的津贴购买了一架千余元的相机。从此,训练场上、生活中、院里的一些大型活动中都有我忙碌的身影。训练生活中,学友们都乐意让我拍照寄给远方的“她”。学员武海鸥想给女友寄张照片,他到照相馆照了3次均未让“挑剔”的女友满意,最后还是我给他拍了张训练中生龙活虎的照片,女友才心满意足地回了信:这才是现实中的你嘛。部队在渭北高原驻训时,适逢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我拍摄的学员向驻地群众积极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照片被《陕西日报》采用。现在,院领导和学员们都知道一队有个“学员记者”。一队有个“学员记者”@李洪房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位中学教师,年过四十岁,坚持在刊院学习至今。我的体会是:《新闻知识》信得过。《新闻知识》是靠邮寄和读者见面的,至今接到一九八六年第八期,从一九八五年第三  相似文献   

9.
某山地旅128名函授学员挑“大梁” 本刊讯晏良、杨金良报道:函授学习时间近半,百名学员成果颇丰。截至5月底,西藏军区某山地旅128名函授学员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战旗报》、《西藏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台发表作品120余篇(幅),军报函授学员已成为该旅新闻报道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这个旅坚持把军报新闻函授,当作培养报道骨干的平台,列为部队学习成才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鼓励爱好新闻写作的官兵积极参加函授学习。他们借去年被表彰为西藏军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东风,于今年初组织了128名官兵报名…  相似文献   

10.
我一接到老伴递给我刊院寄来的“结业证书”,眼眶一下红润了。老伴接着说:“快给你院老师去封信,感谢感谢呀!”顿时,我这起了皱纹的脸颊变成绯红绯红的了,使我一时表情显得有点尴尬。回味  相似文献   

11.
上西北新闻刊院一年多来,由于比较系统地学了新闻专业知识,观察事物的角度多了,手也快了。今年上半年,和同志一起,向省报、市电台发稿三十多篇,中稿二十多篇。五月份西安市故事调讲会我写的故事,“老牛内传”获创作三等奖。另外,我们化学工业局要办《西安化工医药通讯》机关报,领导听说我参加刊院学习,便抽调办报纸,由于学习了一年多,办起报纸不象生手那样“乱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讯》五月二  相似文献   

12.
我是刊院的一名学员,原来在部队长期搞文字工作。近一二年来,自我感觉写东西时在立意、结构和遣词造句上程度不同的有些长进,也曾在军内和地方省、市报刊、电台上过一些稿子。这主要是《新闻知识》指导和帮助的结果。归纳起来有四点: 思想上有长进。以前曾想,整天写写画画,尽是为他人抬轿子吹喇叭,而自己的辛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编辑同志: 我是湖北学员,年已过半百。两年来,按照刊院教学进程,已学完了10门功课,并经考试合格了。在学习中总的体会是:多方帮助,受益非浅。不但学到了新闻理论知识,还掌握住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实践技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不幸的人,生在建国时期,童年在困难时期,学习在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高中毕业后,几番努力,才寻到了“民办”教师这个职业。谁知,我因在计划外生育第二胎,踢碎了我这个奋斗了近十年的唯一的“泥饭碗”。我百感交集,在漫无边际的生活道路上徘徊、失望、绝望,还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正当我在这困境中挣扎的时刻,西北新闻刊院学院《招生简章》公布了。学完《简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吸引了我,激发了我战胜、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一个深入生活,实际采访,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业余通讯员的念头油然而生。随即我报考了刊院,从此,刊院成为我中年时期的母校,  相似文献   

15.
1968年参军后,阴差阳错使我这个只上过六年小学的农村孩子参加了部队刚刚成立的通讯报道组,后还被送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学习了三个月。从此我与新闻报道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换,我都坚持为新闻单位写稿。实事求是地说,是新闻报道工作培养了我,锻炼了我,造就了我。我在搞新闻报道工作中尝到了乐趣,我愿与新闻报道工作终生为伴。 在部队专职搞通讯报道时,为保证写作任务的完成,我经常加班加点,以熬夜为乐。后改行干其它工作仍笔耕不辍。1981年,我们部队在解放军报剃了光头,部队领导“盛怒”之下,提出谁在《解放军报》见稿一篇,记三等功一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时任组织股长的我,利用下连蹲点的机会,写了篇《应重视连史的编写工作》,不想此稿被  相似文献   

16.
我是通过自学,已以取得大专学历的中学教师,上新闻刊院并不是为了巧取文凭,而是为学点真本事,通过一年的学习,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新闻刊院的教材,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是令人满意的,给我自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取得了好成绩。例如,我通过学习,在学校办起了油印小报,聘请了五位小编辑和十几名小记者,自己任主编,按照学的方法办报。我们办的《红蕾报》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表扬。我多年想办报,但不会办。上刊院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还有,我原是报  相似文献   

17.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就有九名青年参加刊院学习。一年后的今天,这些学员们学习如何?请读者朋友和我一起,循着时间的轨迹,去了解他们……他——加入作家协会职业技校的青年教师胡振栋,平时喜欢新闻写作,是《湖州日报》的业余通讯员。参加刊院学习后,他不仅自己学习新闻业务,还将知识普及到学生中去,同时在提高写新闻通讯稿的基础上,也搞文学创作。他和周围的老师、同学们还成立了诗社,把书本上的知识运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专职通讯干事。八年来,我单位坚持每年为每个通讯员订阅一份《新闻知识》杂志。每一期刊物来后,我都仔细的阅读,我特别喜欢“通讯员之友”、“新闻业务讲座”、“新闻写作研究”、“视听天地”等栏目.对指导我们写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我单位订阅贵刊从过去的三五份,增加到今天的35份,基层通讯员入手一册。有时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也把这本刊物作为教材,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教育。正是由于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通讯员近几年来在《陕西日报》、《中国黄金报》、《陕西工人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稿40…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在南京偶遇济南军区的退伍兵,他居然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答你一句话》文章剪贴——这是我在《前卫报》工作时开办并主编的一个小栏目。他告诉我:“在部队时,好多战友都曾将《答你一句话》剪贴成册,我感到它满有意思,退伍时就带了回来,一直珍藏着。”时隔不久,我带领学员到驻河南部队实习,又在一个连队看到了《答你一句话》剪贴本——是一个退伍班长留给连队的礼物。  相似文献   

20.
我是西北新闻刊院的首届学员。一年来,在刊完指导下,我利用学习之余撰写新闻报道稿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据统计,先后往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共七十五篇,其中有三十三篇陆续在《城乡生活》、《河池日报》、《南宁晚报》、《广西日报》、《中国环境报》等报刊见报,二十七篇被市、县级广播电台(站)播发,五篇被编进即将出版的《瑶族风情录》,并被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接收为会员。最近,又被中共南丹县委宣传部评为一九八五年度新闻报道积极分子,获乙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