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肖朝红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苍凉、凄艳的人生,无爱的荒漠构成了她40年代作品的基调。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  相似文献   

2.
母爱主题在现代女性作家笔下是重点描绘的内容。冰心在作品中对母爱执著不倦的讴歌使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母爱作家;推崇母职赞美母爱的陈衡哲,她的母爱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徘徊在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冯沅君深陷其间难以突围;而张爱玲的作品消解了母亲形象的传统美感,通过暴露其丑陋展示出畸形的父权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在不同阶段女作家的倾情演绎下,母爱的涵义被演化得丰富而多变。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里,童年缺失母爱的体验和特殊的成长经历,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在作品中颠覆着母亲的慈爱形象、流露着母爱的缺失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并以细腻的笔法在不同作品中诉说着这种缺失,以及隐藏在母爱缺失背后的复杂人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创作所取的独特视角及其非凡艺术表现力不仅使她在文坛自成一格,而且为她的作品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在这之中,作者鲜明而独特的女性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其女性意识中一个方面——母爱入手,探讨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原因及内在情由。 张爱玲对于母爱的认识,一方面肯定“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另一方面指出“女人似乎不能将这引以为自傲”,因为“这种美德是我们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故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人之所以与禽兽者相异并不在此,“过于冷淡,总之,缺乏人性”——其实是比较“人性”的。张爱玲这种母爱认识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6.
"母亲"一直是慈爱和温柔的象征,是为了子女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形象。然而,我们从张爱玲笔下看到的却是有悖常理的母亲形象,令人噩梦连连的母爱充斥在她的小说中,成为女性扭曲人性的进一步表现,丧失了美好的灵魂。本文以《传奇》为例,通过剖析张爱玲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进一步发掘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性。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生命早期对母亲的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当她17岁回到母亲身边时,由于钱的压力,母女关系开始紧张,张爱玲对母爱开始失望。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就塑造了令人失望的母亲形象。这在《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花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母亲由于金钱因素和本身性格的扭曲,破坏儿女们的幸福,成了文学史上特殊的"罪恶母亲"。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9.
母爱是一种最高贵、深沉和完美的人类情感,也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和隽永的意象。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和作家用他们炽热的心血,非凡的睿智谱写出一曲曲动情的母爱之歌。冰心唱道:“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在她的作品里,母爱纯情,无私,像大海一样博大无边,人生“极乐的片刻”在母爱的滋润下得到永恒的美感。米斯特拉尔是全世界公认的“母爱之母”,1945年,这位生活在智利艾尔基山谷中的不平凡女性,以一本歌颂伟大母爱为主题的诗集《柔情》而获得诺贝尔奖。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辞中说:“在贫瘠枯黄的智利山谷中升起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刻画了一系列母亲形象,其中真正为人所熟知的却是她笔下的恶母形象。本文试图以张爱玲文学作品《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分析,来探究其恶母形象的创作根源及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以三代女作家冰心、丁玲、张爱玲为主)的母爱与其创作的关系,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关系,寻找母亲形象所折射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曹七巧和莫雷尔夫人分别是中国作家张爱玲《金锁记》和英国作家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母亲形象的畸变.婚姻的不幸、情欲和情感要求的不满足,导致了她们心理的异常.她们试图通过占有儿子的身或心、破坏其婚恋图景获取心态的平衡.通过人物的塑造,批判扭曲的心态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表达追求自然健康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江南家族文化发达的大背景下,江南常州地区产生了"贫门母教"和"闺房唱和"两个传统。本文以孕育了张惠言、张琦兄弟的常州大南门张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屡代父祖早逝、家贫如洗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母教保证了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并研究母教与女学如何相互作用,造就出张琦一门数代"人各有集"、"家集积尺"的女性作家群体。本文试图以张氏家族的微观研究展现清代常州母教、女学的一般样貌,并试图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女性文化、教育成就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觉醒》中爱德娜形象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其中爱德娜备受关注并被贴上了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代表”的标签。然而,爱德娜的形象是多维的。从小失去母亲的爱德娜对母爱的渴求伴随着她的一生。在格兰德岛度假之旅中爱德娜遇到了生活之“母”——阿黛尔,精神之“母”——莱思小姐,两种力量的合力影响着她,最后她回到象征生母——大海的怀抱,最终获得母爱,同时个性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帝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8.
郑丽丽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38-39,45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普通的与传奇的、熟悉的与陌生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巧妙地调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在她的叙事中表现了出来。她不但在男性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她的女性观,而且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进一步剖析了她对于中国男权(父权)社会的认识。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在场,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中所表现的崔张爱情具有雅的意境和情调,体现了一种“雅”趣尚。而与此同时,作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接纳了世俗心态,使这一爱情具有“俗”的品质。崔张爱情的雅趣尚与俗心态体现在《西厢记》的情景设置、人物性格心态刻画、情节选择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借助首次披露的史料,我们可以追觅"清流"代表人物张佩纶与李鸿章的秘密往来,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争执,从而展现光绪前期政治舞台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军机大臣李鸿藻与北洋大臣李鸿章之间的沟通,李鸿章丁忧后"夺情"复出中,张佩纶、李鸿藻为其所作设计的内幕,以及清政府内部在处理朝鲜壬午事变中不为人知的预案和策略,"清流"谋划的对日策略和李鸿章的态度,显示出晚清不同政治集团纵横捭阖、相互渗透、利益消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比后人想像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