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赛,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引起了我的思考。下面结合这几位教师上课的教学片断,谈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五个“花招”。  相似文献   

2.
选择     
我和小顾同时来到一所高中实习,我们都渴望能在这所重点高中任职.所以当学校缺任课老师时,我们欣然接受了上课任务. 因为招聘教师是“逢进必考”(即无论谁想进入学校都必须经过考试,考试有面试和笔试,择优录取.然后按成绩分配到各级学校),所以我们既要上课,同时也要积极备考.学期临近期末,招聘考试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举办星期学校是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学习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可是,在一个学期中,上课最多只有十几次,所谓系统地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这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以为,星期学校仅可研究教学上所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不能够完全解决教师的“基本知识”的需要。如果增加上课次数(目前是两星期一次),有许多工作比较繁重的教师就难以应付,反而会发生工作草率的现象。以往,曾经每星期上课,或者四星期上三次课,在这紧张的状态中,那些单班复式教学的老师连看报都没有时间,于是形成了单搞业务不问政治的偏向。有些星期学校在读初中课本,作为有系统的学习,但是,各人的程度不同,要求不一,因而,有的教师以为“呒啥道理”;有的认为“可有可无”;也有人以为只要把这些书在空暇时看看就好,不必在星期学校里浪费许多时间。其次,有些讲师备课不够认真,走上了讲台,“东拉西扯”,硬着头皮敷衍。这样浪费上课时间,  相似文献   

4.
刘涛 《山东教育》2003,(13):20-21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双凤奇案》,被剧中的一次次审案所震惊。县官惊堂木一拍,大喊一声“升堂……”的场景,我不由地想起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现在的课堂教学,众多教师伴随着上课的铃声,疾步走上讲台,大喊一声“上课”,下面紧接着就是学生们喊:“老———师———好!”虽有的老师提前进了教室,也是先在教室里巡视,等上课铃声响后,再走上讲台喊“上课”。其实,老师一句“上课”,用以表示这节课开始了,看似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教师一声“上课”,实际就在无形中确定了师生的角色关系,我是教师,你是学生,下面就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  相似文献   

5.
最近到一所学校听一节数学课,上课的是一位30岁出头的男教师,上课的内容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上课过程中,教师随机叫了坐在后排的胖胖的男孩回答问题。这位男孩站起来犹豫了一会说:“老师,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虑好,让我再想一想回答。”这位男教师下意识看了看我,作个手势示意他坐下。  相似文献   

6.
从报纸上读到关于大连实验中学推出“三名工程”的新闻,颇有感触。大连实验中学“三名工程”(名曲、名画、名著)的启动,使这所学校的育人环境充满了高雅的氛围。上课了,这里听到的不再是让人感觉惊乍、刺耳的铃声,而是“花好月圆”名曲,待“步步高”奏响时,师生们就知道是下课了。在这所学校,无论上课、下课、放学或课间操、预备铃,每次各用一首名曲代替,每天五首名曲,一日换一次,自去年用名曲代替铃声至今,实验中学的师生已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几十首中外名曲。这期间,学校不定期地组织音乐教师为师生举杆名曲欣赏讲座,学生…  相似文献   

7.
如今,教师上课拖堂几乎成了一些学校的普遍现象。有的教师拖堂两三分钟,有的五六分钟,有的甚至拖到了下一堂课上课时间,还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这引起了学生强烈不满。最近,在我校组织的学生评教问卷调查中,在“你最讨厌的教师课堂行为”一项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了“最讨厌老师拖堂”。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14,(4):44-46
采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是因为崔永元先生的推荐:“这所学校非常特别,甚至有点奇怪。”这的确是一所“奇怪”的学校: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学生们每天根据兴趣在不同教室“走班上课”;校园里有学生自己开办的“银行”、广告公司、基金会,还有学生设立的奖学金……  相似文献   

9.
李敏 《教育文汇》2011,(2):33-33
上学期,由于学区其他学校缺英语教师,我被安排到一所交通不便的村小“跑课”。这所村小的学生,穿着很朴实,个个都很可爱,虽然英语基本功比较差,上课感觉很吃力,但都认真好学。短短的一个月,我和孩子们建立了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天阳 《少年月刊》2010,(10):10-12
同学们,如果有所学校星期五下午不上课,你们是不是很羡幕;如果,在这段不上课的时间里,由老师带着你们一起“玩”,你是不是也想一起加入;如果,“玩”的项目,能按照你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心动了,想去这所学校一棵究竟?  相似文献   

11.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身为本市最好的学校中的一名教师,我深有体会。我是去年调进这所学校的,当时,有一两百人削尖了脑袋想进来,历经了资料审查、上课、笔试三大关,最后有26人突破重围艰难地考了进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学校教学工作中,每节课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按照“铃声”上课、下课。这是学校作息的规则,规则赋予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和课间休息权利”,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执行规则中保障教学的正常秩序。“教师拖堂”、“学生迟到”都属于“违规现象”,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然而,在这个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违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教师无“小节”曹伴好在一所中学,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上课铃响三分钟后,才见这位教师松松散散地哼着小调进课堂……经向学校领导打听,这种现象并非个别,也曾批评过,可一些教师还依然是我行我素,不以为然。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区区小节,何足挂齿?!诸如上...  相似文献   

14.
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规模虽不算大,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却远近闻名,这与几年来陈校长开设的“周末茶座”不无关系。前不久,笔者有幸来到这所学校,走进“周末茶座”。“茶座”设在临池边的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屋外树木成荫,环境幽雅。屋内桌椅茶具齐全,布置简约、雅致。陈校长介绍说,每逢周末下午,他都亲自打点,斟满十来杯茶,招待学校的教师。为了不影响上课,还公布了一份时间表,每次请一个教学组的教师进茶座。大家一面品茶,一面围绕学校工作的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会上人人畅所欲言,其乐融融。陈校长边添水边记录,既当服…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小学校园里,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照例应是上课时间,可在那些空课教师的办公桌旁,却常常有几名本该在班级上课的学生,正一脸惶恐地接受教师的“开小灶”,这些学生,有人戏称为“研究生”。当然,“带研究生”的这段时间正是一些被称为“非考试”学科的上课时间;这些正在无偿辅导的教师一定是语、数、英学科的教师,即学校里那些“考试”学科的教师,“非考试”学科的教师才不会这么干呢!  相似文献   

16.
郑直 《教书育人》2007,(6):66-66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身为本市最好的学校中的一名教师,我深有体会。我是去年调进这所学校的,当时,有一两百人削尖了脑袋想进来,历经了资料审查、上课、笔试三大关,最后有26人突破重围艰难地考了进来。  相似文献   

17.
可以推测,有了班级授课制,有了课堂教学,也就有了公开课。老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课,即便是上课之外的其他工作,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在为上课而作准备。一所学校里,老师们都在上课,但是,有的老师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效果好,学生喜欢上他的课,老师上课也轻松愉快,有些老师上课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出力不讨好”,虽然没少下功夫,但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那些教学出色的教师就有义务或者被要求公开自己的课堂教学,以便让同事、同行坐在教室里,看看他是怎样完成课堂教学的。一所学校,也总有新教师在不断地  相似文献   

18.
“教研场”是学校教研工作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对学校教研工作所处的时间、空间和研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状态的总称。学校“教研场”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效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努力构建学校高效的“教研场”。转变教师的教研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是依靠经验化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现代社会的教师需要由经验型向科研学…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前学校开办在没有围墙的蓝天之下,并把这所学校称为“蓝天下的学校”。而学前儿童的家长们后来把这所学校称为“快乐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为了保持儿童对学习的期待,苏霍姆林斯基甚至打破了按时上课的陈规,而且没有硬性规定儿童在蓝天下  相似文献   

20.
通常,教师对上课所站的位置往往不会预先设计。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上课所站的位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某次教研活动时,我特别关注了两位教师上课移动的路线及所站的具体位置。第一位教师是“依念讲台型”的,所站的位置基本上位于讲台和教室第一排座位之间。第二位教师是“偏爱一方”型的,虽然不再依念讲台,但又过于偏爱位于其右边方位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