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这一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客体。但在学生“学”这一从感知、分析、综合到概括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是作用的客体。教师与学生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的双重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他们的地位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笔者认为,把握体育教学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指增进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有精神,具有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和体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的过程。尽管历来的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相似文献   

2.
拜读贵刊2002年第5期所刊《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以下简称《双》文)一文后,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该文无疑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是对《双》文中所指“双主体”不敢苟同,在此抛砖引玉,试与两位老师商榷。一、《双》文中关于主、客体的描述概念模糊《双》文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即主体,同时,又都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即客体。对于前者,即主体的描述无可厚非,而对于后者,即客体的描述则让人难以理解。显然,把“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师生(现实的人)”作…  相似文献   

3.
<正> 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反映师与生、教与学关系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提法,似乎已被人们接受,甚至有的体育教师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运用现代教育学和体育教学理论充分揭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地位,这无疑是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但是,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两个概念合  相似文献   

4.
二、关于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说明:对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主要存在如下的不同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实施“三自教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自主练习)是弘扬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有的同志则认为,这实际上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什么都不懂,能“三自”吗?也有同志认为,小学生什么都还不懂,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发挥得充分;大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育基础,自主意识也强了,主要是通过自学自练来培养能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不象…  相似文献   

5.
何健 《体育师友》2013,(3):67-68
所谓模拟上课,就是模仿真实的课堂,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场景下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这也是在近几年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因简便和可操作性强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青睐。模拟上课虽然缺少学生群体“动态”双边活动,但他更是40分钟体育实践课的浓缩。因此,要求执教者更做到眼看学生,话说学生,心装学生,要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笔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浙江省体育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倾听了于素梅博士的讲座,在关于“模拟上课”的讨论中产生了几点看法。笔者认为,体育模拟上课必须根植于体育常态课堂,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法,课堂有过程,才能体现体育模拟上课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全面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学校体育》 2000年第 1、 2期连载了邵华同志撰写的题为《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的文章 (以下简称《邵文》 ),比较系统地介绍和评述了建国 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年来在我国影响较大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使我们获益不浅。但,文章对“全面教育”思想的评述,我们有些不同的认识,在此提出来与邵华同志商榷。《邵文》认为:“这种多目标齐头并进的‘全面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确实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这种追求在过去、现在的社会里,都具有浓重的‘理想’色彩,很难真正得以全面实现。” [1]笔者认为“全面教育”作…  相似文献   

7.
陈煌 《体育师友》2013,(6):11-12
体育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练,突出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体育教学的“效”,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知识、体育能力、心理素质诸方面习得进步,增进学生健康。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体育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定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学的双主体性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体育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体育教学主体的活动具有双向性,师生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体育教学过程的发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与客体体育教学中所谓的“主体”和“客体”,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主动者”和“对象”。体育教学过程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影响(指置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9.
面对市场经济下不可逆转的“商潮”,不少体育教师弃教经商,‘下海’捉鱼,对此现象,人们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许多有识之士,面对体育教师的“下海”热潮,出于对中国教育、体育事业的前景考虑,表示忧心忡忡,本刊今期发表”茹苦含涩话‘下海’一文,就是发自一位从事多年体育教学的老体育工作者的心声,实实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体育教学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动作和技能。’而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的指导下,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摘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命题,不能相提并论,在逻辑上也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教学原则。其原因在于:(1)这一提法不属同一性质的范畴。(2)学生主体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外界而言,学生是认识的主体。(3)教师主导作用是在辩证法范畴里提出的,主要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什么”的问题;而学生主体是在认识论的范畴里提出的,主要讲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地位问题。因此,将两者合并在一起的提法或作为一条教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学虽然被现代教学方法所逐渐替代,却只是在体育教学的外层面上进行,而没有真正涉及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我国所进行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体育教学原则的改进,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发展,均是围绕处于主导作用的教师进行的,是针对“他律”所提出的。关于学生“自律’方面的教学改革几乎没有。很少对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进行系列的改革,只是在外因进行多方面的改迸,由“他律”走向“自律”,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文“要我练”为“我要练”的关键.建议:体育教学改学应从学习主体的内因上找原因,即让学生从…  相似文献   

13.
李凤芝  朱云 《体育教学》2008,(10):49-50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标》在全国全面推广,体育教学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改变重传授轻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与社会适应现象,重视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而,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强调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整节课看不到教师的示范”,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片面理解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甚至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说成是“传统学校体育思想的反映”等等。新课标后,体育教学中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者关系认识上的模糊现象,既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管理与领导”作用的否定,又是对教师主导的“指导和启发”作用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读《浙江体育科学》1991年2期王章明等同志撰写的《品性培育的社会学思考——论体育教师的育人艺术》(以下简称《品性》)一文,感到耳目一新,颇受启迪。时下,对体育教学中的“教育”目标方面的探讨,正是体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探索育人艺术,无疑对进一步揭示体育教育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其重要的意义。《品性》提出了“教育最佳收割区”,认为在教师主导方面“能充分自如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力,其最佳收割区将主要框定于课的准备与结束部分时间里”,在学生主体方面“其教育的最佳收割区主要落在休息与观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就毕世明同志的“也论‘体育与政治一体化’”,一文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一体化”并非两个事物的合而为一,只是相互联系。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政治与体育的联系,因为那时既无政治,也无完整意义上的体育。近百年来世界体育的发展,其自身突破是决定因素。新兴的、进步的政治势力并不一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体育课程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1]而一些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健康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身体上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正> 我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既不是增强体质,也不是掌握“三基”,而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习惯,最终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第一,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目的和“增强体质”,掌握“三基”相抵触。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或掌握“三基”,其实这种看法与学生的主观意识是相矛盾的。沈阳工业大学的任恩忠、吕德忠两同志在《掌握学生体育心理倾向,促进体育教改》(1986年全国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入选论文)一文  相似文献   

18.
《辽宁体育科技》1997年第4期学校体育专栏刊登了南京大学体育部宋杨同志的文章。题名为“普通高校排球专项课教学”以下简称“教学”,拜读之后,颇感大有可取之处,但又觉对本项课程的观点认识不同。“教学”一文主要观点为“学习战术增加比赛的实战能力”。虽与朱杨同志不同校籍,但授课对象都是普通系学生,以期与宋杨同志和同行们共同商榷。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严立洋 《体育世界》2012,(12):107-107
一、何谓体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北京师范大学的毛振明教授认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完成预先定下的各个教学任务.这其中一部分是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完成了这些主要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学才算基本成功了.这其实就是‘教学重点’:同时,有些知识和技能教师教起来时会感到很困难.有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会感到很费劲,其实这就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0.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取长补短 ,有利于生存和发展 ,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往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特别是学生之间 ,通过相互激发 ,由于频率相通 ,思维容易进入共振状态。你一个方法 ,我一个主意 ,相互学习就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路。还可以通过思维火花碰撞 ,产生出更多的想法。这便是教学中的“共生效应”。那么 ,体育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产生共生效应呢 ?1 教学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虽然没有其他学科“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弊端 ,但教师“满堂教”还是有的。“满堂教”使学生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久而久之 ,学生对体育课便会产生厌倦、不热情甚至逆反心理 ,这便扼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碍于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须知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取代不了学生的学。学生理解体育知识 ,掌握动作技能 ,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复杂的“内化”过程 ,是学生主体行为。教师对这种“内化”过程 ,只能起到主导、讲解、示范、启发作用。唯有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 ,才能“内化” ,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