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的"快、新、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体育新闻摄影该如何强化时代感、运动感和真实感,赋予"快,新、深"以新的内涵,则是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钻研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专题报道的创新,既要求“快”,也要求“深”。“快”是新闻要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能新的必要条件;“深”是专题报道的本质特征,也是专题报道推陈出新的必由之路。“快”中求“新”,“深”中求“新”,专题报道才能高人一筹,形成“集束效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钱静 《新闻世界》2016,(1):16-18
在参与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典型事迹的宣传中,成功的经验是四个字:"快"、"准"、"深"、"活",值得借鉴的做法有四个方面:"求典型性"、"求报道高度"、"求影响力"、"求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1)
讲究视点 关切热点 突出重点──《西安日报》头版头条的特色孙豹隐头版头条,位列报纸最显著的位置,"是当天报纸最重要的报道"。头版头条内容抓得准不准、深不深,形式处理得新不新、美不美、是衡量一家报纸质量好坏优劣的重要因素。审视《西安日报》元月1日至1日...  相似文献   

6.
张书省 《新闻知识》2002,(10):22-24
在2001年度陕西新闻评奖中,我们看到了新闻媒体对评论的重视,出发现了获奖评论作品的一些新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大体是新、跟、深、筋、亲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三保 《新闻世界》2014,(8):446-44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扣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依靠群众的主题,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着力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当前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七字标准     
梁衡 《新闻窗》2005,(1):34-34
现在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新闻评奖。到底什么样的稿算好稿,能得奖,无统一标准,也难有一刀切的标准。但就像好质量检查员手中总得有把卡尺一样,我自己看稿时一般是用这七个字来衡量:大、新、深、快、短、活、强。就是说:取材要大、达意要新、挖掘要深、抢发要快、文字要短、写法要活、效果要强。这七个字又可分成三组看,“大、新、深”是从内容方面要求;“快、短、  相似文献   

9.
广播报道以快、新、活见长.但在突出这些方面特点的同时.往往又难以顾及报道的深、重、大等元素。在报道中.尤其是在重大、典型、战役性报道中,如何把新闻做深、做重、做大,就要讲究报道策划。  相似文献   

10.
钱坤 《中国广播》2006,(7):33-34
近二十年来,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发展迅速,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新、短、快、活、强”,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追求广播电视新闻的“土、专、精、深、软”,努力在可听性、可看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柔和性、引导性上下工夫,真正使广播电视新闻成为受众获取新闻必不可少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阐述的"创优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地市报人深入思考、精心采写,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的"创新意识"。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是许多地市报人,特别是中、青年新闻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人进行,不断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创优意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小说的叙事话语出现清晰的嬗变轨迹。在悠久的史传传统影响下,"正说"历史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叙述模式。"反说"历史则基于新历史小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想象性颠覆,热衷暴露隐藏在正史中的权力话语,挖掘正统历史试图遮掩的权力真相。"闲说"主要表现在二月河对历史充满闲趣、野趣的表达。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政治权谋,从根本上构成了二月河"落霞"系列小说趣味的古典性。"戏说"集中在"新故事新编"的历史小说。戏说之风总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换而大规模地泛滥起来,这意味着它本身并不是文学内部的自我发展、完善,而带有社会语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编辑当具备七种意识欧阳荣亮一、审时意识。在听众的新需要面前,广播新闻编辑的思维、动作要快节奏,迅速发现或发掘素材,以最快的时效播出.从而保证广播新闻始终做到内容"新"、"实"、"深",听众喜闻乐见。编辑对广播新闻节目应经常推陈出新.多搞独家报...  相似文献   

14.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以其声画 合一、快捷、真实、现场感 强,受到广大观众的青 睐。与传统的报纸新闻相 比,电视新闻的确有自己 的巨大优势。但是,它容 易受到时空制约,在报道 深度的开掘上往往不如 报纸新闻,再加上电视新 闻是“滚动的”,如果制作 不好,很难给受众留下深 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 学术界有人认为:电视新 闻是浅薄的新闻。如何克 服电视新闻的劣势,提高 电视新闻的质量,这是摆 在电视新闻记者面前的 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从多年从事电 视新闻采制工作的实践 中深深地感到,要提高电 视新闻的质量,目前最为 重要的是解决好“快…  相似文献   

17.
(一)六字诀“钻、短、新、快”功常磨,“清、联”亦应多注意,佳作见报何愁多。一曰“钻,无孔不入深钻研,善观“风向”顺“潮流”,有的放矢不空谈。二曰‘短,短小精悍无废言,标题简讯“豆腐块”,表达内容即坦然。三曰“新”,新人、新事、新语林,新意、新境、新思想,新的动态更抓紧,四曰“快争分夺秒勿懈怠,快写、快定、快发稿,稍纵即逝不再来。五曰“清”,主题、寓意最集中,字迹、标点不模糊,段落、结构谨而明。六曰“联”,编辑、记者、通讯员,沟通信息多交流,增进感情共苦甜。“六字诀”,认真推效细揣摩,唯实,求真…  相似文献   

18.
在“新”和“深”上下功夫□刘照丁文章的“新”和“深”,主要是对文章的立意而言。新闻中的立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有深度”呢?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告诉我们,立意要“有新意”,就要抓住新的人物或选择新的特点去传播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或新的意识,正所谓“于世...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实践中,笔者渐渐领悟到,当今的新闻报道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是新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