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黄老之学把“无为而治”发展为政治实践的治术战国时期的道家,或指黄老之学,或指庄老之学。战国末期至汉初。所谓道家之学,一般多指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过去我们所知甚少。自《黄老帛书》出土之后,对其内容才比较清楚。“黄老之学”真正把“无为而治”发展成为政治实践的道术。王充说:“贤贤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  相似文献   

2.
礼从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逐渐扩展到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贾谊受儒家影响最深,他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荀子,其礼治思想主要是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贾谊也受到了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但他思想的主线仍然是儒家思想,吸收黄老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使儒家思想更具有时代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王朝之后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鉴于泰王朝较快灭亡的历史教训,西汉统治者必须根据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总结、吸取秦王朝的统治经验,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的八代国君(包括吕后),在一百五十多年之中所致力的就是这个任务。秦王朝的建立,是秦始皇实践了法家思想政治路线的结果。“汉承秦制”,说明西汉王朝的确立,同样在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贯彻执行了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  相似文献   

4.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集中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度》篇  相似文献   

5.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以政治思想为中心,反映春秋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历史进化观是他们推行变法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之一。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进化观肯定历史的变化与进步,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意义。法家历史观的明显理论缺陷在于否定历史的继承性,把古今绝对对立起来,用绝对化、片面化的观点思考问题,用独断专行的办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与东方哲学和美学来看,交流与对话已经成为认识与解决当代世界问题的一种认识理念和思维方法。从对话理论的视角,从目的性、价值性和民主性等方面,对“互动”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描述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与实践的意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互动”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哲学和美学对当代世界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的应答,也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丰富和创新教育方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斗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战胜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提出并实践了一条革命的“法治”路线。这条路线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五蠹》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比较系统地阐述“法治”思想的重要著作。这篇著作用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总结了儒法斗争的实践经验,继承并发挥了商鞅等法家的思想成果,从发展的观点,论述了  相似文献   

8.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首开儒学改革,赋予儒学政治化、神学化和经学化交融的特征。以汉武帝问政于臣的历史文献为依据,梳理出董仲舒“承天顺命”“教化成性”和“度制防欲”的“治国三本”观,并分别论述其观点产生缘由及其实施策略,进一步分析阐释该理论在其时代的意义。主要采用文献法与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是:其一,董仲舒治国理政的主要原则是主张尊天命、重教化与立制度的统一。其二,对促进国家政治、思想与文化“大一统”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五年九月,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应当怎样估价“让步政策”》的文章,对当时流行于我国的让步政策论提出了商榷。这场学术讨论开始后不久,就为戚本禹和四人帮之流所利用,变成专门整人的政治批判,使不少史学家无辜地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同时也把这场学术讨论本身扼杀了。赶到所谓“评法批儒”运动中,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家以农民战争为所谓法家和法家路线扫清道路的理论登场之际,这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无耻之徒,终于又一次彻底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咀脸。对于他们来说,学术只是趋炎附势之资,卖身求荣之术,争权夺利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法家一位杰出代表韩非,出生在韩国一个贵族家庭。韩非青年时代很爱读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前辈编著的“刑名法术”一类的书籍。他曾经和李斯同学,都是著名法家荀况的学生。韩非一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法家思想,在和儒家的斗争中发展了“法治”理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给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了理论准备,成为当时有名的尊法反儒的杰出战士。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韩昭王曾任申不害为相,用法术治理国家,使韩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12.
“六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问。两千多年来围绕这一语言文字学学科产生了众多的学者和卷帙浩繁的理论学说。由于传统“小学’’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手段,以致它的研究成果在现代语言科学理论铱系中显得方枘圆凿、时见舛驳。我们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重新认识“六书”理论,以期这一传统学问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充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及传统考核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习惯于“背理论”、“考理论”,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基础”课立体化考核模式,使考核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立体化考核,要切实转变“一考定乾坤”...  相似文献   

14.
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割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和逻辑主线、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因此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应然,在此应以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理论研究相统一、知行合一等为基准,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层面着手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可以说,儒家与法家互补,“德治”与“法治”兼重是一个基本传统。对之予以科学清理分析,能使今人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7.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两千多年来阶级斗争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中,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打上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烙印,一切封建主义文学家就其思想实质来分析,无不分别隶属于儒法两大阵营。李白在唐朝中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以诗歌为武器,热情歌颂和赞扬要求进步、要求统一的法家路线和法家思想,大胆揭露和鞭挞坚持倒退、坚持分裂的儒家路线和孔孟之道,以鲜明的尊法反儒思想表明他是一位战斗的法家诗人。一千多年来,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文人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竭力颠倒和歪曲李白法家诗人的真正面目,拚命掩盖和抹杀李白诗歌中的批判锋芒,大肆宣扬李白是  相似文献   

18.
对“人性”的预设是很多政治理想的出发点和导向。准确把握“人性” ,对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由于我们在“共同富裕”策略的实施中对“先富”引起的人性变化预测不足 ,致使“共富”理论遭遇现实的质疑。为了坚定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念 ,消除政策实施中的不足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必须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美育自身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确保了审美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而且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审美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特征,使其更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文章首先阐述“在场”与“不在场”教育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灌输式”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的美育理念,“三结合”美育理念可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环境,具有重大政治和教育意义。高校在新媒体时代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应着力改善教育主客体之间、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教育客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多重关系,通过搭建高校“微社区”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信息素养、加强教育主体网络安全教育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有效策略,架构相对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力争在新时代为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