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鄂豫皖苏区共青团组织变迁历经党团混合、初步分离、发展高潮、发展遭受挫折四个阶段。鄂豫皖苏区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仅开展了组织建设、培养人才、领导少先队与儿童团等主要工作,而且开展了纠偏、动员青少年参军作战、动员青少年投身战争后勤保障、监督苏维埃政府等其他工作。鄂豫皖苏区共青团工作具有政治性、先进性、战斗性、群众性等特征。鄂豫皖苏区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工农青少年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鄂豫皖苏区是文化教育建设起步较早的苏区之一。苏区的党和政府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展了多种教育形式,并一直将革命干部教育放在首位。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干部教育具有鲜明特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多样化,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原则,重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强化纪律教育等,对苏区干部教育特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为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推进新时期干部教育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鄂豫皖苏区初创时期党风建设曾面临严峻考验,影响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此,鄂豫皖苏区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之风,倡导艰苦奋斗之风。这些措施提升了鄂豫皖苏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巩固了党组织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地位,造就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党风建设要将持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为“重要一法”,将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一环”,将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引导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在鄂豫皖苏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鄂豫皖苏区的社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对农村青年、成年群众开展普遍而深入的识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与生产技术教育,主要组织形式有工农夜校与半日校、识字班与识字组、识字运动周,为苏区的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建设与生产作出巨大贡献。鄂豫皖苏区开展独具特色的社会教育活动不仅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取得的成就对当代社会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巩固和发展与苏区的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发扬我党教育革命的优良传统,以推动当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该苏区教育的宗旨、内容、教材、措施、经验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关于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红四军撤离川陕苏区是其长征的开始,另一种观点认为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是长征的开始。本文认为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935年3月后,红四方面军为了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撤离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再次进行长征。红四方面军长征存在着出发和再出发问题,这是与中央红军和其他红军长征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物品匮乏和经济恐慌的局面,鄂豫皖苏区鼓励与支持私营商业发展,首先是针对商人群体,实行累进税政策,采取招揽贸易、武装护送等形式帮助广大中小商人来往于苏区与非苏区之间做生意,其次是实施新的粮食政策与筹款政策,坚决地同投机商人作斗争。私营商业发展有效缓解了鄂豫皖苏区的财政困难、粮食危机,促进了苏区部分地区的商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苏区地方防御体系是地方党组织在中共革命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地方革命环境和具体的革命实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正规红军的武装斗争,逐步建立区域性的游击武装,进而组织群众性的防御武装。这种由游击武装和群众性武装相互配合的地方防御体系的形成,使鄂豫皖苏区基本实现了全民皆兵的全面军事化,从而增强了鄂豫皖苏区地方基层的军事防御能力,对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开展的大规模反“改组派”斗争,杀害了大批优秀党政干部、红军指战员和革命积极分子。这场在革命阵营内部开展的反“改组派”斗争是一起历史冤案,它也是直接导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事业,在根据地生产建设、扩红运动、拥军支前、情报工作、武装工作和锄奸防特等方面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同时也为争取自身解放进行了不懈努力。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等各方面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并为革命战争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基础和保障,也为鄂豫皖苏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民主革命时期,鄂豫皖边界地区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比较多,曾出现一个较大的革命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创建者与领导人。在鄂豫皖苏区创建过程中,党中央也曾陆续派进许多干部参加党政军领导,其中大部分亦是知识分子。这  相似文献   

13.
新集,原是河南省光山县南部的一个不到两千人口的小镇,很不引人注目。可是,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1931年春,她却以鄂豫皖苏区首府而闻名,在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上占着一定的历史地位,起过重要的作用。一、从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和发展看新集市的历史地位早在1924年,鄂豫皖地区的黄安,麻城,孝感,黄陂,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六安,霍山和英山等县,在董必武,陈谭秋,肖楚女等同志的领导与影响下,开始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1934年2月,瞿秋白进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即教育部长,对苏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高度重视苏区教育工作,倾注心血为之奋斗;制定一系列发展苏区教育的路线、方针和法规,正确处理战争与教育的关系;抵制“左”倾错误,努力保证苏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倡导扫盲运动、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提高苏区群众文化水平,为党培养各方面干部和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进一步地研究好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使有关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能对豫东南苏区历史上的有关问题,有一个准确的依据,笔者特就有关的重要书刊,在介绍豫东南苏区根据地历史时,出现的若干问题作一商榷与探讨。供从事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及其教学的专家与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便衣队是1933年秋在鄂豫皖苏区开始出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斗争组织形式;它在1935年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得到进一步,被人们誉为坚持该区3年游击战争的第二主力,为保卫根据地,使大别山区的红旗不倒,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便衣队的研究是很不够的。本文试图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便衣队的产生及作用,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鄂豫皖苏区历史上,甚至在中国革命史上,“偏师”说都颇为“有名”。这个盲目轻敌的“左”倾谬论,曾成为导致鄂豫皖苏区反第四次“围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同志对其错误与危害曾多次进行过深刻的分析与尖锐的批评。对于“偏师”说的来龙去脉,一些党史或革命史教材与讲义,或语焉不详,或论述不甚准确。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苏区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文艺,苏区文艺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和文艺大众化的方针。中央苏区与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两块革命根据地,两个苏区的文艺无论是理论来源、指导思想、文艺制度,还是题材与体裁、表现手法、创作群体等,都具有同质同源的属性,但由于地域差异、地位差别,两者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中央苏区文艺相较于鄂豫皖苏区文艺,理论体系更加系统,文艺制度更加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创作队伍更加庞大,人员更加专业,影响更加深远。苏区文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所进行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活动,其经验与教训对后来的延安文艺及新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鄂豫皖苏区历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11月13日—18日在湖北红安召开。参加大会的有北京、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代表共五十余人。鄂豫皖苏区历史研究会,是由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史学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研究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鄂豫皖苏区的历史进行系  相似文献   

20.
"立三路线"之前,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基本上遵循了"六大"确立的阶级路线。"立三路线"在鄂豫皖苏区贯彻后,主要表现为反富农和创办集体农场,但遭到地方苏维埃不同程度的抵制而沦为"口号",背后隐现的是新式地方精英的"地方主义"观念。"立三路线"的纠正,在鄂豫皖苏区表现为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左"倾和反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地方主义"最终被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