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论长廊     
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巫大成在《韶关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形式上看,陶渊明是个隐逸之士,但实质上,他并没有归隐,确切地说,他是“归田”,因为归隐应该是与世基本隔绝,而陶渊明是从官场退隐到农村,是从狭小的官场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从上层社会逐渐接近下层社会,这对官场来说是“隐”,对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来说是“归田”、“返自然”,而且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这恰是他与  相似文献   

2.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有时代社会原因说,有个人思想原因说,本文提出,陶渊明直率、质朴、淡泊、自由的性格是决定他走上归田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这是一篇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它体现了自然醇厚、淡…  相似文献   

4.
《中华读书报》载文指出,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陶渊明所述辞官归隐的种种理由都很难成立。他说为贫而仕,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言辞,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桓玄父亲桓温的将军。陶渊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因此,陶渊明的出仕,尤其是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毅然辞官归田。其诗表现了他对理想、自由、自然与和谐人生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的人们不同于传统的独特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刘芳 《甘肃教育》2011,(4):52-52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7.
《归去来兮辞》是反映陶渊明归隐思想的重要篇章,文章表达了作者归田的喜悦之情,“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教参语)。类似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会存120多首,多写乡居生活,被后誉为“田园诗人”,开启唐代的田园诗派。《归田园居》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作于义熙二年(406),诗人自彭泽归隐后的第二年。这首诗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归隐后的欣喜舒畅的心情。这首诗首四句至“一去三十年”为第一层,写自己“误落尘网”。次四句至“羁鸟恋旧林”为第二层,写归田  相似文献   

9.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面对黑暗的社会、腐败的官场,毅然决定辞官归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选择,为中国古代的士人树起了一座另类的精神丰碑.不能仅仅把陶渊明看作只求自己生活安逸恬淡的一般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陶渊明一生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那自然要属彭泽辞官了.就封建官场而言,它不过是众多县令中的一个由于个人性格的缘由,理性地辞官归田了,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文化史而言,它却意义重大,非同寻常.因为辞官,陶渊明造就了一个大气磅礴、灿烂嘹亮的文化符号——“归去来兮”,所包蕴的意义丰富异常.“归去来兮”这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文化史上,镌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深处,而且永不褪色,成为他们告别体制,重归自我与自由,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之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一生中,曾数度为官,而每每又旋即辞官归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经历,为后人颇多揣测争议,但见仁见智,始终都没有对其归田的最根本原因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笔者近日重读陶集,仔细搜检其思绪情感,难以割舍的秉性、对亲情故根本原因发觉其对田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依恋情结,这种情结包括他对田园生活旧的眷恋以及欲以诗文彰显于世的愿望.笔者以为这些因素才是陶公归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饮酒》,顾名思义,总与喝酒有关。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他的诗中曾写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还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饭都没得吃,他怎么会有酒喝?原来,酒是别人送给他的。陶渊明归隐在家,有个故人带着名酒和  相似文献   

14.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但无论是归因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还是责罪于社会的黑暗,似乎都有失偏颇。若对陶渊明出仕前的思想基础以及出仕过程进行解析,则可明瞭其辞官归隐的思想成因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16.
“猛志固常在”吗?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家居——出仕——归田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嬗递发展,大略可见陶渊明“猛志”的承继性与变异性。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并不是小老头,他和一般年轻士子一样,有豪情也有猛志,还自信有将之付诸实现的勇气和力量。他心中的歌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年轻的心也幽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的归隐之乐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仔细揣摩,其实“乐”中蕴含着三重悲意:一是辞官归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甘与无奈;二是想象中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困苦形成的巨大落差;三是乐天安命思想背后陶渊明对自己生不得时和精神孤寂的感伤。  相似文献   

18.
Jane 《中文自修》2007,(5):9-1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说起陶渊明,人们便想到了《桃花源记》,那样美丽多姿的世外风光多么让人向往啊! 陶渊明一生任性而为,拥有着飘逸潇洒的“魏晋风度”:他主动要求做官,却又主动辞官归隐;他可以读书“不求甚解”,也能够弹奏奇妙的“无弦琴”,甚至还不拘小节,“取头上葛巾以漉酒”…… 在最黑暗的年代,陶渊明保持了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和一份恬淡的情怀。就让我们透过那些灵动的文字,去捕捉他生动的侧影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乙巳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掉彭译令,归隐田园。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和《饮酒》两组诗,用以叙述归田后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中国  相似文献   

20.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