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专业双语教学是学生专业精神全面成长过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他们寻求和实现"生存意义"的过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尤其如此.以此为价值取向,则法学双语教学应定位于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是由大学英语向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过渡的必经桥梁.法学双语教学必须依靠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原则上,可以尝试在所有法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具体由各法学院系的现实条件决定.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省初中地理统一命题考试中,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地理中考成绩连年突出。究其原因,是在省考背景下季延初级中学教师调整教科研方向,重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的研究。地理教师把难点转化为易点,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别是把"地理记忆部分"的文字内容图表化,形成图表化练习题纲,让学生易于记忆,取得成效。针对不同学生实际,科学运用图表化练习题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记住。在教学中,多用地理基础知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识记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学人才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法学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如何在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显著的育人效果,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海洋法"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特色课程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海洋法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际法与主权国家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学是一们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提高法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将相对单调、枯燥的法理、法律条文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的能力,应该是所有法学专业教师致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根据社会需要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是法学教育发展的源采和动力。高校法学专业的急速膨胀致使法学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培养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素质降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的法学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法学专业急需探讨的问题。而如何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进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则是其前提,教学改革既要遵循法学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教学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6.
衡量一位优秀教师,学生的喜欢程度是一个标准;你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能灵活运用了多少又是一个标准;讲课费了多少力气,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比例,也就是作为一个教师劳动的"性价比"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从教师的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的精力大都用在了如何把教学内容讲清楚?如何把要讲的内容设  相似文献   

7.
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不仅面临整个社会法学教育的共同问题外,还面对在财经类院校特定环境下的更多问题。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法学基础,更应重视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扎实的法律基本技能,又懂经济、外语、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财经类院校培养法学学生,需要将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化教育相衔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目前高校对非法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与目标与法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经济法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其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记忆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从传授知识来看,低年级的语文课传授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中高年级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记忆”。再者,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去记住所学的知识,这就是说“记忆”也是一项能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必须注意开发。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记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记忆”手段帮助学生记;二是进行记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记。如果把低年级语文教学仅仅理解成让学生记住知识,就往往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果不把“记忆”看成是一种能力,将使语文的教和学都失去有力的工具。因此,要把“记忆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加以开发,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下面,试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记忆力的培养,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法律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解决任一领域中的问题都可能需要法律人才的介入,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如果兼具法学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就能够提高和增强其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及就业能力。落实到民航类院校,就是要塑造兼具法学专业知识与相关民航特色知识的毕业生,从而为民航系统培养拥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公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对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文章从教师课堂行为入手,分析了对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影响在具体的课堂生活实践中的体现,并就课堂上如何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权利意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理上和立法上,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存在较多分歧;该类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确定,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整合的角度认识;表见证明是该类事故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表见证明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应符合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3.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民事审判程序中重要的监督制约制度,但司法实践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立法上的缺陷是制约民事检察制度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如何通过立法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民事交易环境是当前民事检察监督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history teaching in South Sudanese secondary schools and focuses on the interplay of local context, curricular intentions, and teachers’ agency.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data, th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e main objectives of national un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enacted by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theories of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vided societies, I explore how teachers teach the recent violent past and how they navigate and mediate ‘invisible’ tensions among opposing truths in the classroom. Foregrounding the context of civil war,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narratives of current and previous civil wars in the country limit teachers’ ability to fulfil the goals of the syllabus. Despite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key mediators for a peaceful classroom, the context of war limits the ideological space for them to promote a culture of peace among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5.
证人证言历来是重要的诉讼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的证据形式之一。但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中,证人证言制度暴露出了若干的问题,影响了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既有理念上的落后,也有立法和司法上的不足,还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使其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当前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市各级法院的判决分析发现,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体育课上,受害人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主,男生多于女生;事故归责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法律适用上重视一般法,忽视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部门法、特别法的运用;教师教学与管理、体育场地和设施、安全防护和救济等方面的不当和过错是导致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原因。能否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如何认定学校过错,甘冒风险能否成为学校的抗辩事由,是司法实践面临的三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理上和立法上,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存在较多分歧;该类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确定,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整合的角度认识;表见证明是该类事故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表见证明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应符合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8.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角度看,诉对当事人的价值有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分,其产生基础在于与之相对应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和主体中心正义观。当事人之诉除了追求实体价值之外,还注重追求程序价值。对此,在民事诉讼法改革的道路上,应当以诉的价值为一个独立视角,紧密关注诉对当事人的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谨慎设计对诉的处理程序,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20.
周伟标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50-52,69
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民事诉讼法越来越重视当事人的意志及价值取向。而赋予当事人以适当的程序选择权,正是这一变化的重大体现。这是民事诉讼法所欲体现的公正、秩序、效率价值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从我国与各国的立法例比较出发,总结反思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程序选择权的立法不足,并针对如何更好地赋予当事人以程序选择权,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