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术巨著,也是记载"倭人"的最早古籍之一。《论衡》中"倭人献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与日本交往的一段事迹。但是这段事迹真实与否,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论衡》的固有名词如"鬯草""白雉""越裳""宛"等的比对论证,可知,王充所谓的"倭人"其实是"东夷"的一种代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倭国"和"日本国"。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诗经》中与陕西汉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大雅·瞻卬》和《大雅·旱麓》两篇。若论及汉中在礼乐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于汉中本土的《大雅·旱麓》篇则是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旱山祭祀所用的"玉瓒"、"黄流"、"清酒"、"骍牡"、"柞棫"和祭祀周围所见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先秦时期陕西汉中礼乐文化与生态文明互相交融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4.
"年""月""日""天"作为计时动量词从先秦时期开始使用("天"始于唐朝),其后在用法和使用范围上不断扩大,所搭配的动词也有所变化,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计时动量词。研究计时动量词对汉语学习、应用以及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足""以"连用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见到,仔细分析发现其结构和意义不尽相同。双音节助动词"足以"在这一时期已出现,介词"以"在先秦时期其宾语可空位,而"足"的指向性很强,两者连用后"以"的"典型特征"逐渐消失,就凝固成双音节助动词。  相似文献   

6.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7.
附加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词根词素和一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附加式合成词从先秦产生以来,数量在逐渐增加。通过对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进行排查筛选,并根据词缀词素的不同进行分类。将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对前缀"阿""可""相"和后缀"然""如""子""者"等进行举例分析。东汉时期,有些词缀发展得比较成熟,有较强的能产性,如"然";有些不太成熟,已经出现了词义虚化和向词缀发展的痕迹,如"可""相";有些词缀在与某些特定类型的词搭配组合时才会词义虚化,呈现出词缀的性质,如"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主问题",凭借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设计课堂教学思路。而设置"主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将形成不同的课堂生态,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将得到不同层面的培养。将"主问题"分成"文本型""体验型""探究型"三种,并结合大量教学设计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0.
商洛人口根据移民来源的先后可分为两批,一批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商州、丹凤、洛南等市县城市广大地区,讲此种语言的人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和明代移民至此较早的"大槐树人",他们以主户自居。另一批是第二次移民高潮来陕的人,他们的祖先于清初伴随着"湖广填陕南"的浪潮从江南和广东、福建沿海等地入陕定居,故被称作"客户人",其名称和"客家人"的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商洛的本地人还称"下湖话"为"蛮子""山蛮子""鬼蛮子",下湖人则称本地话为"瞎家伙话""爪子话""奤子话"。在相关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称谓的说法作出了相应地解释。  相似文献   

11.
《鹤林玉露》是南宋一部著名笔记,书中涉及的论诗条目较多,对诗歌和诗人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其中对唐代诗人杜甫尤为推崇。《鹤林玉露》在重视杜甫诗歌忠君雅正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积极肯定了他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玉台新咏》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引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尤其体现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玉台新咏》与《文选》的关系,《玉台新咏》的编选问题,《玉台新咏》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待深入挖掘和开拓,比如《玉台新咏》和《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研究,《玉台新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和朱鼎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剧作家,却同样对"玉镜台"故事进行改编,关汉卿创作了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朱鼎写出了传奇《玉镜台记》。前者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婚姻爱情剧,而后者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历史剧。文章从作品主题提炼,情节构架,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各自的创作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5.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兴妖神《赠谢府君览》一诗,《玉台新咏》和《全唐诗》均收录,《全唐诗》系误收。谢览于天监十二年任吴兴太守,且卒于任上;该诗即修道之人吴兴妖神因伤谢览之逝而作。  相似文献   

17.
以前黔中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区位、地理环境、历史、政策、人口素质、文化观念、科技与资本等因素的制约。但现在一些制约因素已经逐渐得到改善,特别是在黔中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制约因素将进一步被弱化甚至转化为有利因素。当前中央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将极大地推动黔中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玉蝉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玉器,从先秦到汉代玉蝉的形制由简入繁且趋向写实。玉蝉有穿孔和未穿孔两种形式,分别为戴和作之用。汉代,玉蝉成为玉的主要形式,其原因在于蝉的生活习性和汉代所提倡的君子思想及灵魂不灭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绿玉斋,万历十七年徐熥下第时与弟徐火勃所建,用以延客、藏书和读书之用。徐熥作《绿玉斋记》,记绿玉斋建造的由来、时间、环境、结构、功用及斋名"绿玉"的由来,抒发其"邱壑之怀",以为"即有轩冕"不与易。这篇短文疏于记功用,偏重于抒发情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品美文。徐熥生前至过世之后的数十年间,绿玉斋一直是文人集社赋诗的场所;绿玉斋珍藏过许多图书,其中多有善本、秘本。绿玉斋的方位虽然大位可以确定,遗迹却已不可寻。  相似文献   

20.
翡翠传播的历史就是翡翠从鲜为人知到广为接受再到辉煌、鼎盛的发展之路,而当今黄龙玉的兴盛和发展就是在重复翡翠已经走过的路。黄龙玉部分取代翡翠,成为玉器市场的新宠,是我国现阶段玉石(器)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