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2.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分类与著录是以屈原及楚辞为着眼点,以与屈原及楚辞有密切关系的作者为单位进行分类与著录;《汉志》(《七略》)出于数量上平衡的需要,将屈原赋之属之外的赋作分为陆贾赋之属与孙卿赋之属,前者著录的是文辞较佳的赋作,后者著录的则是文辞不如前者的赋作。探讨屈原赋之属等赋分三类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如下方面:其一,屈原赋之属与刘向所编《楚辞》之间的高度对应关系;其二,《汉志》(《七略》)的目录学特点;其三,汉人的赋作评价观。分类及著录时的"不严谨"及偶然性,以及刘歆包括班固在内的个人偏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在分类中首先确定了诗赋略一类,是对以诗赋为代表的文学的肯定。作为文学传统的诗歌,是指六艺略中的《诗经》,诗赋略中的部分屈原赋和歌诗。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这种分类兼顾了《诗经》作为六艺的主要身份,同时通过隐形的“互著”在诗赋略标题先后的顺序之中得到体现。在赋类中以屈原赋作为诗赋源流的分界,以此来彰显诗赋文体之变迁。最后列出歌诗一类,通过赋成为文人创作的主流文学体裁,反映了文人与歌诗的疏离。《汉书·艺文志》分类思想的背后是汉代文士对于诗歌这一文体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家作品,总分为“赋”与“杂赋”两类,其中“赋”类又分三种,即屈原之属、陆贾之属和荀卿之属。此三种之分,前人很少谈及,直至清末民初,章炳麟、刘师培始作明确论说,甚为学界推重。其实章、刘之说并不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也有悖历史事实。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义例及有关赋作著录本身的悉心考察,结合汉代赋体创作的众多史料,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汉书·艺文志》“赋”类三种是按品分类编次的,屈原之属为上品,陆贾之属为中品,荀卿之属为下品  相似文献   

5.
从集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诗赋略到集部的嬗变,既是文学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也是目录学对文学客观认识的演进过程。从屈原赋之属到楚辞类,楚辞逐步走向经典。别集类的立类及书目传承一方面展示出作家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学正统观念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0.
班固区划赋类标准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经屈原、荀况在文体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准备工作,到了汉代的文,景之世,有贾谊、枚乘等人承其体制,顺流而作。在武帝的时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汉赋之域,由是彬彬大盛。刘勰说赋“积繁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班固叙《诗赋略》,得赋家七十八人,赋作一千零四篇,其中除“杂赋”十二种,二百三十三篇外,其余六十六家,七百七十一篇,汉人独占六十一家,计七百零七篇。“杂赋”虽无主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七略四库:七略,包括西汉末年皇家的全部藏书,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据《汉书,艺文志》载:“成帝时,诏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向条其篇目,撮其诣意,录而奏之。”后来刘向死了,由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整理校订  相似文献   

13.
《汉志·诗赋略》中赋的界定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志·诗赋略》中赋的界定探考汪祚民汉赋是一种很复杂的文体,界定起来,比较困难,自古至今,众说不一.要弄清赋体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不能不追溯到赋体的兴起和繁盛的汉代,看着汉代人对赋体的论述.《汉志·诗赋略》从刘向父子的著录到班固的最后删定,历酉汉后期到...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收录的赋包括辞与赋两类,说明辞、赋本属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和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始定汉赋体式。追溯屈、荀之辞、赋,当根于《易》而宗于《诗》。  相似文献   

15.
楚辞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与语词的搭配和使用习惯有关。楚辞之辞乃文辞之意,汉代既已习用如屈原赋等语词,而楚之名与单个作家名在概念上不能并列,则楚赋之称殊为不类,此舍楚赋而取楚辞之由也。楚辞,亦即楚之赋,实为以楚声及屈原为特定指向的多位作家赋作之类称;而《楚辞》,则是一种特殊的屈原集。楚辞之名的出现,不会早于汉初。《屈原列传》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仍指文辞,断非楚辞之省称,亦非所谓与赋并列之文体。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许结 《天中学刊》2014,29(6):1-4
郭维森先生治学涉及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辞赋等多个领域,其辞赋研究之成就与思想集中体现于《中国辞赋发展史》一书,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诗赋传统之考察,二是取则正宗之批评,三是作品诗意之解读,四是赋学人格之彰显。  相似文献   

18.
辞·赋·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在两汉间由王邸而宫庭而幕府的发展史。赋,本来和楚辞没有多么严格的分别。《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辞赋在其初都差不多,同样是乡土情调很浓厚的文学作品。所以在西汉初年,辞赋只流行于楚,后来经梁孝王的提倡,才走进王邸。再经汉武帝的奖拔,才变成富庭文学。从此有了一般性,成了汉朝文学作品中最有光芒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荀卿的《赋篇》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把荀卿与屈原一同列为辞赋的创始之祖。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意思是说,荀卿与屈原都是最早“作赋以风”的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荀卿的《赋篇》时,曾说;“曰  相似文献   

20.
王褒是西汉重要的辞赋作家,所作《洞箫赋》,可谓赋史上乐器描写的开创之作,对后世马融《长笛赋》、嵇康《琴赋》等均有一定的影响。该文刻画音乐的各种声响及其感染力,细腻生动,语多俳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赞以“穷变于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