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一定义是阅读行为本质的体现和表达.阅读行为作为个体的一种理解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阅读背景、经验、学识基础等存在差异,所以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赋予文本的意义也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并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作者、读者、文本的共鸣.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教学必须要强调的一个环节.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有责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说,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在课堂中,学生当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不能绝对自由地进入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和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但这种帮助并不是老师简单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诠释,然后再灌输到学生那里的过程,而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阅读·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向交流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具有自主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创新阅读应该基于一些前期的热身铺垫,让学生在自主热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深解文本,学生才有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我们的阅读课堂才有可能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7.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这种阅读有生命的激情,有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这种阅读张扬学生个性,显现学生灵性,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活动,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是创造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实现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张力的初步消除,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新的发现,精神得到了提升,文本也由此产生了它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丁瑞 《语文天地》2015,(4):72-73
语文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多维解读文本,既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知、感悟、鉴赏、体味文本的多元美学特质,又能够引导学生在求变、求异、求新的文本鉴赏过程中激发阅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鉴赏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一、科学性阅读1.教师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教师是学生多维阅读文本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启发并授予学生多维阅读、多维鉴赏文本的方法与技能。而要达成目标,教师必须完全摒  相似文献   

12.
阅读观就是对阅读的过程、机制与功能等的看法。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获得文本客观意义的过程。它具有消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文本的个人意义,使不同学生的理解均质化等危害。后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读者通过与文本持续对话,不断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在后现代阅读观的视野中,文本是意义开放的模体;文本的个人意义是丰富的、不确定的;阅读就是文本个人意义生成的过程。要实现后现代阅读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文本观,唤醒学生的阅读需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和乐趣.对话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内容显信息的浅层对话,而应努力引领对文本隐信息的深层对话,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和阅读个性.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学生阅读学习策略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语言素材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  相似文献   

17.
阅读过程是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过程.文本意义源于读者用自身期待构建和创造文本.期待的教学功用主要表现为:预期作用、补白作用和选择作用.阅读课堂具有创造性、新颖性,让学生有出乎意料之感,才能超出或校正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力图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淡化(放弃)课文内容分析,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学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在和谐的课堂中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并进入情境,去体验、感悟,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重要过程,阅读教学是师生解读文本多向度的对话,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理解,对文本产生体会,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交流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文本世界的无声沟通。教师如何巧妙借助阅读课堂向学生渗透阅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紧扣生活阅历,构建知识新结构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字感悟能力等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