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台湾,提起历史上的郑成功谁都能说出一两处遗址和一两个传说. 明天启二年(1622),颜思齐、郑芝龙开发台湾嘉南平原,荷兰、西班牙两国先后入侵,先是西班牙人入侵,后被荷兰人所逐,而后荷兰人则被延平郡王郑成功所驱,这就是历史上的郑成功光复台湾.  相似文献   

2.
《报林求索》2012,(3):82-83
<正>当年的万通六君子之一,被誉为地产哲学家的冯仑,天性诙谐,一句"理想丰满、顺便赚钱"让不少人惊呼冯仑的思想深度。初春,台湾阳明山上樱花遍野。淡水河湾高台之地,静寂山林里拔地而起的是由大陆企业在台湾投资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北京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的东南海疆,有一个长约370公里、平均宽约305公里的海峡,海峡东岸是中国第一大岛台湾,西岸是福建省。历史上台湾曾隶属于福建。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大批的福建闽南族群随之来到宝岛,胝手胼足、筚路蓝缕开发建设这片土地。台湾现今2000多万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祖籍在福建。  相似文献   

4.
去年9至12月,我应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邀请,赴台湾讲授"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应邀赴台湾"故宫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研究中心、台南艺术学院等单位作学术报告.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祖国宝岛,与前两次相比,虽没有方方面面宴请、迎送等"礼遇",但却更深体会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挚情.  相似文献   

5.
为办好2012年11月在台湾举办的"祖国大陆图书展.新疆主题展",今年3月,在中图公司的组织下,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古力先.吐拉洪带领自治区发行业有关人员,赴台湾进行实地考察。在台湾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被称为"打开两岸出版交流之门台湾第一人"陈恩泉的陪同下,考察组一行利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福建省治下台湾官员选任特点如:基本沿用清朝的职官设置和级别,严格遵守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优先考虑选调曾在福建任职过的非福建籍官员赴台任职,台湾官员升迁较快并不受"三年一换"约束,注意在台湾当地提拔官员,对于不称职官员坚决革职,以能力为官员调配升级的遴选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一水之隔的(?)台两地,办起了海峡两岸律师事务所,这在大陆和台湾都是第一家。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个事务所为台属的一桩遗产继承案件直接司法取讧获得了成功。台湾地方法院首次出具了三件认证书。这不仅告诉人们:台属在遗产继承上可以通过律师打官司,维护了两岸人  相似文献   

8.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火种是在北大点燃的.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开设新闻学课程:该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专业期刊.所以说,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相似文献   

10.
解码城市病     
城市病,任何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不能回避的三个字,套用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先生的一个漫画题目,就是“人人都有病”。不论在哪种组织下奔波劳累;或者掉进了怎样的生活圈子;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使新闻易得性越来越高,但回避新闻的人却越来越多.文章对中国语境下回避新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认为后真相时代的开启与演进为回避新闻的出现和蔓延提供了背景和土壤:新闻过载与泛化导致新闻效能感降低;"过滤泡操纵"与"回声室效应"滋生群体极化与冲突;传统权力关系解构使媒体公信力受到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辩证视角探讨了回避新闻的现实影响:消极层面上,带来了个体公共性的衰退及社会共同体消解的风险;积极层面上,有助于在后真相时代的异化环境中重构个体的主体性,刺激和驱动业态的自我革新.  相似文献   

12.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的"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好男好女>--充分贯彻台湾新电影所追求的写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两岸融合的历史期待,它的成功也昭示着两岸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的夏季,在首届上海书展上,一本名为"话说中国"的图书,赢得了单本销售第一的桂冠,从那时起到现在,它已累计销售达30万册以上.而在该书输出到台湾岛内时,在台湾的"上海书店"它还被列入最受欢迎的图书排行榜.这就是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出版的"话说中国"丛书.  相似文献   

15.
《山东档案》1999,(5):40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以后,东南沿海包括金门、厦门等岛屿在内,均为清王朝所控制,祖国大陆业已完全统一.历史上的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概况台湾图书馆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九四五年——一九五一年经受了战争破坏的图书馆事业总算走上了新的起点。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五二年——一九七一年台湾重建了“中央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建成,并成立了图书馆学会,在一些大学中开始了图书馆学教育等,这一阶段是台湾图书馆活动的成长期。第三阶段是从一九七二年——现在,确立了图书馆协作制度,向每个县、市建立一个新馆的方向发展,从而进入了发展期。  相似文献   

17.
林文奎,一个今天外界已感到陌生的名字,似乎随着70年的逝去而被人遗忘.不过,这个率先被委以重任、代表国民政府踏上台湾土地的军官,他的一生经历随着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而成为台湾历史上珍贵且特殊的一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6日,空军中校林文奎率领第一批中国空军机群飞越台湾海峡,开始接收在台日军的军机及各项设备.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最初接触图书馆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曾经是一门历史上的显学,模糊的印象中只有"刘向"、"郑樵"、"章学诚"等一长串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学术荣光的名字。今年恰逢西方图书馆学诞生200周年,同样首先让我记起的是1807年德国人马丁.施莱廷格(Matin Schrettinger)的名字。可见,"人"才是学问的主体。而处于不同政治体制私历史文化传统下的人们,他们对于图书馆学的理解,以及建立图书馆学的途径和模式,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相似文献   

19.
王升 《云南档案》2000,(3):42-44
历史的怪胎 台独是台湾问题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出现与台湾的独特历史有关.1895年,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因为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整整50年.日本投降后,牧泽和许丙等人,秘密组建了台独团体,继续活动,直到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破获,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台独.  相似文献   

20.
荆蒲 《档案学研究》1988,2(3):66-67
众所周知,对我国宝岛台湾历史的研究,早就为国内外历史学家所关注。近年来,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受到海峡两岸历史学界的充分重视,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深受“近代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学风影响的台湾历史学家,自60年代以来,几乎已将他们所能收集到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他们原先从大陆带去的文献资料,也有台湾地方公私档案文件,都一一加以整理编辑和出版。这些丰富的台湾历史资料,为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学界提供了开展对台湾历史研究的必备条件。美中不足的是,还有一种资料,台湾学者固然无从求而得之,而大陆的学者也一时未能顾及开发,那就是主要收藏在大陆各地,尤其是集中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档案中有关台湾历史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