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要戒躁     
现在,许多媒体正在被一种"传染病"缠身,这就是浮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现在假新闻的泛滥已经到了让公众习以为常的地步.每年的假新闻评选,都会有大量劣质新闻因为匪夷所思的错误而成为公众的饭后谈资.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应该感到耻辱.  相似文献   

2.
新闻真实性可谓是新闻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尽管大家都一直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假新闻仍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在这些假新闻中很大一类是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不相统一。一位电视台领导在本单位的一次记会议上说:“其实我们这些领导很容易被你们记出卖掉。”这句话的实质讲的就是新闻真实性中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不相统一的问题。因为记提供给领导审查的新闻事实已经通过记的主观筛选,  相似文献   

3.
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眉  罗卫 《新闻记者》2002,(12):13-15
新 闻必须真实 ,这如同日出日落一般 ,实属常识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这个“起码的要求”。然而 ,为什么假新闻仍不断出现呢 ?撇去记者因各种目的制造假新闻这种明知故犯的情况不论 ,在新闻实践中 ,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却并非易事。所以说 ,新闻真实性虽是个老话题 ,但又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也许有人认为 ,想做到“真实”有什么难 ,实事求是地报道不就行了 ?其实 ,即使新闻报道中的“五个W”等都是真实的 ,但从宏观上看也未必“真实”。因为它可能只是“现象的真实” ,而不是事物本质上的真实。真实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一旦离开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根基,立即坍塌下来。因此,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性或客观性问题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成为折磨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的心结。但是,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与假新闻绝缘,不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缘自客观原因,假新闻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综观中外新闻史,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在中国新闻生产语境中,对假新闻的抵制和阻击一直是十分坚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正如梁衡所说:“假新闻年年有,常常有,有的还过关斩将,被推到评奖桌上,甚至有的还在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6.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1,(3):7
虚假新闻的四大新特征五种危害杨保军在2011年第1期《新闻记者》上撰文提出虚假新闻的四大新特征:1."纯粹假新闻"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制造和出笼。这种假新闻是彻头彻尾的编造和捏造,很多都是出于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的想象和臆测。2."假象新闻"明显增多,公众越来越被迷惑。没有事实,就策划事实;没有足够大的新闻事实,就在原型基础上"打气"、"灌水"。这类看起来拥有一定事实根据的新闻,对难明  相似文献   

7.
孟坚 《视听纵横》2008,(2):31-32
2007年,在中国传媒界连续出现了"纸包子"和"纸老虎"两条虚假新闻,并迅速延伸为在国内外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这是在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现象。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固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一些媒体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不加辨析,听风是雨,来稿照登,客观上为假新闻的炮制、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嘲弄,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玷污。那么,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7):16-24
依照社会文化的体裁规定,新闻文本只要不被证伪,就可被视为真实的,因此,新闻求真问题,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在新闻收受视野下探讨"新闻何以为假"。通过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操作建议;二来,也便于我们从新闻收受视角认知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求真路径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基于对《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何以为"假"的原因分析,本文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中国新闻界"新闻失范"现象频发,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的出现不断拷问新闻伦理问题。本文试图从媒体自律与媒体人素养入手,联系新闻真实、传媒公信力、新闻专业主义等角度分析"新闻失范"现象,试图从传播主体层面提供合理的解说,呼吁创造出一个健康而纯净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2.
每到年尾,都会有“年度十大假新闻”之类的评选.2011年也不例外,“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最终高居2011年度十大假新闻榜首.毫无疑问,假新闻极大地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损害了新闻从业者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3.
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的信条是“一张报纸的良心和灵魂在于它的道德感、它的勇气、它的诚实、它的博爱、它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它的独立、它对公众福利事业的投入、它服务社会的热诚,这一切超越了知识、新闻、智慧的范畴”。这是他基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描述。然而,不管是在西方新闻自由论调中,还是在中国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框架内。假新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泛滥之势。假新闻不断冲击着社会诚信,不断挑战着民众的忍耐力,同时不断挑战着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底线。民众对真新闻的期盼和对假新闻的斥责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4.
李光耀"被死亡"事件,媒体犯错的原因:监管不严,媒体对公众猎奇心理的迎合,媒体竞争激烈,某些媒体人从业素质不高。避免假新闻的策略在于:加强监管,媒体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坚持真实性和时效性并重,加强公众监督。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树立媒体公信力,增强媒体责任感,保障人们生活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准则》第四条是针对假新闻、失实新闻、片面新闻的。这一条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每件事、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力求全面看问题、客观公正、避免失实五个方面对维护新闻真实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大家知道,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也是采编者必须恪守的规制底线.但有个别人为了所谓"轰动效应",哗众取宠炮制假新闻,一旦被揭穿后,遭到口诛笔伐的同时,始作俑者定然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造成严重损失、影响恶劣的陕西"华南虎照"事件.  相似文献   

18.
信源真实是新闻真实的起点。近年来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信源真实作为新闻真实的起点意义的漠视和亵渎。从源头确保新闻真实,就是消息源一定要真实。新闻要使用可靠的、合法的消息来源。只有从信源真实性出发,假新闻才能得到抑制,新闻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读图时代,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图片在各类媒体上传播,刺激着读者的眼球,也满足了不同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在诸多种类的图片中,新闻照片以真实、生动、直观的画面语言为人们提供了丰盛的视觉快餐。但是,读者在"消费"新闻时是苛刻的,他们不能容忍假新闻照片对自己的欺骗。然而,在读图时代,新闻图片的生产渠道复杂,数码相机的运用和图片的数字化处理、传播,使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图片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过电脑"处理"过的新闻图片及假新闻图片、伪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