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C.S.路易斯的《天路回程》皆通过寓言和梦境叙事、讽喻和标名的手法,借用主人公历经艰险抵达天家的经历,寄予了不同时代背景中的作者自身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灵魂之救赎的渴求。不同之处在于《天路历程》诗歌部分以及圣经典故的引用更多,而《天路回程》额外描绘了人在获得信仰之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的主题既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激之情。又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境。领会《荷塘月色》的主题,应综合作者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才能得出真确的结论。否则会牵强附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者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于腐朽的社会的抨击,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在两部作品中,通过对理想国的渲染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深沉思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以及朴素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理想国的比较,来表现作者创作的差异以及文学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爱玛》是简·奥斯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世态人情进行了不少描写,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差异明显却又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社会。这是一个以财产来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作者在描写小说人物时突出了婚姻制度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生活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著名英国女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以婚恋为主题的作者,其经典名作《傲慢与偏见》向观众展示了英国上流社会和乡村中产阶级的田园生活和社会风貌。小说通过描写贝内特家女儿们的婚恋过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本文拟研究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视角下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们的著作《简·爱》和《呼啸山庄》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很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及作者进行了研究。随着女性哥特的出现,两部著作又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从女性哥特视角下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研究出它们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英国小说家莎拉·沃特斯的作品以历史为背景,围绕性别、性与阶级差异主题。《房客》映射一战后英国社会阶级界限被打破,人们对动荡社会的焦虑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上流社会出身的弗朗西斯·瑞为维持生计,不得以将房屋出租给来自工薪阶层的巴伯夫妇。故事由浪漫爱情发展为犯罪事件,弗朗西斯与莉莉安·巴伯几经起伏转折的经历成为战后社会阶级冲突及社会等级制度崩溃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凯恩河》追溯了作者拉丽塔·塔德米家族三代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本文拟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凯恩河》中三代黑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伦理,以探讨作者对黑人女性生存伦理的思考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由河南大学学报主编宋应离编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对“五四”前后二百余种学报及当代近千种学报的分析研究,概括地勾勒出中国大学学报诞生八十多年来曲折发展变化的历程。并对我国早期的《东吴月报》、《清华学报》、《复旦学报》、《北京大学月刊》、  相似文献   

10.
李慧 《阅读》2011,(12)
叮当的话1928年出版的《万花筒》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它是一本长篇散文,但又像童话,像小说,像传记。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依列娜·法吉恩,作品曾获得英国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人塑造为社会公民,是教育的中心关切。《爱弥尔》作为撼动欧洲的教育及社会理论的巨著,至今仍能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提供积极的启发。文章追随《爱弥尔》这部巨著中的教育理念,阐发公民教育的进展历程,并说明“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中,女性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对比民国时期我国女性的婚恋情况,我们会有很多启发。本文将从《伤逝》和《十八春》的对比中关注中国女性的思想转变及她们的婚恋观。通过比较子君与顾曼桢的人生观、性格和她们的婚恋历程,来探讨造成其人生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分析了《李尔王》的种种矛盾冲突,阐明了作品选材的深刻性。指出作品通过正反两方面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热情宣扬了人道主义;无情鞭挞了利己主义,深刻反映了十六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同时指出了《李尔王》艺术技巧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太史公书》即《史记》,是历史化的结果,然而其本身却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书中体现了因情生事的创作原则,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理想。从这个方面来说,《史记》实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最优秀的。哈代写作时善于把主题与语言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篇论文将以《苔丝》为例,从耐人寻味的典故、得体的人物话语及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这三方面,阐述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及其在小说中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6.
《穿过欲望之城》是著名英籍巴基斯坦裔小说家莫欣·哈米德的第三部小说.该作品以主人公“你”一生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亚洲梦”实现与幻灭的故事.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与对社会阴暗的辛辣讽刺.  相似文献   

17.
《小团圆》首先复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团圆。作者写大家庭的大而闹,实际是写大家庭中透人心骨的枯寂与人情的荒凉。在此背景上展开的九莉最热烈奔放的青春故事最能代表作者"爱情主义"的观念。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小团圆》批判的是男权社会的"二美三美团圆"现象,对男人见异思迁给予了无情的暴露。"小团圆"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爱情的向往,其价值就在于它真诚地记录了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的爱情历程,让读者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慨。作为一部精彩的情色小说,《小团圆》必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四段不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简爱有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小说结局在学界引发了对简爱命运走向的讨论。简爱的命运结局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者的自身局限因素,也不影响小说本身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9.
作为独特流派的城市文学,京味小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北京城市社会的变迁以及该变迁对城市社会单元———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四世同堂》和《钟鼓楼》分别是对京味小说具有开创之功的老舍先生和京味复兴时期刘心武先生之作,对北京市井阶层的关注和描写是两本小说的相似之处。两本小说中关于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就业与家庭日常、街坊邻里与人际关系三方面的叙述,充分反映出城市变迁对于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田花袋的名作《棉被》被誉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了日本的"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作者无所顾忌地违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暴露了社会生活中最丑恶的一面,对后来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棉被》虽然是一部自我告白性质浓厚的文学作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新旧思想相碰撞的社会氛围。解析《棉被》中的人物形象,对研究山田花袋作者本人和了解当时的明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