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阐述了高寒地区雪灾、干旱、风沙、霜冻等气象灾害对畜牧业影响,及其发生的原因、特点、规律及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相应的灾害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2.
雷电灾害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雷电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造成的损失及其基本特征.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雷电灾害高发区,中心位置位于广州东北的从化和增城区,整个珠江三角洲为一个雷电发生高值区,同样的土地面积上雷电灾害发生的次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该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的6%左右,最高年份可达9.25%,该地区雷电灾造成的损失远高于全省1.46%的平均水平.雷电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四大灾害,每年因雷电灾害损失都在5 000×104元以上;雷电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地域有较大差异,但与雷电灾害的发生概率、区域经济总量关系密切,每年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与雷电发生的次数、该地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系数分别在0.9和0.8以上,总相关程度达到了0.9665.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海北州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对1990~2003年(其中春旱1978~2003年)海北州春旱、沙尘暴、冰雹、洪涝、寒潮、连阴雨、霜冻、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北州是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通辽市1971年~2010年霜冻灾害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频率等气候特征综合分析,建立小网格推算模型,利于gis技术,根据春霜冻和秋霜冻危害程度进行区域划分,并进行了分区评述,为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15)
霜冻、低气温、大风、暴雨、冰雹与雷电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另外由于气象灾害所引起的山洪、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严重等,对人民的财产安全、生态环境都造成一定的损失。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各种极端天气频繁的出现,导致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的加重。所以,应该要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科学的防灾、降低损失等。因此,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那曲地区严重雪灾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那曲地区7个气象站1955-1997年10月与次年4月的月降雪量,气温资料,分析了地区40年冬春季的气候变化2,并依据降雪强度,气温,降雪日数,积雪日数,大风日数等资料从成灾时段,影响范围,灾害强度等方面对80年代以来那曲地区所发生的4次严重的雪灾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历年初、终霜及无霜期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通用的霜冻指标加上日平均气温、地面最低气温、降水等相关的气象条件做为辅助工具,分析2004年和2006年比较典型的霜冻灾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通过以上几种条件来增加对今后霜冻的预报能力及其通过各项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霜灾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西宁地区近50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霜冻气候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霜冻日当天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近50年西宁地区平均初霜冻日以5d/10a逐渐推后,终霜冻日以5d/10a逐渐提前;(2)西宁地区异常初霜冻偏早年和异常早年以及终霜冻偏晚年和异常晚年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代;(3)西宁地区的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4)霜冻日当天最低气温与前一日14时气温的相关关系最好,建立的预报方程预报准确率为42%-64%。  相似文献   

9.
谢启玉 《青海科技》2010,17(1):58-60
本文利用海北州所属四县(海晏、门源、祁连、刚察)1976~2005年30年的霜冻及相关气象资料,对该地区霜冻的特征及其预报方法进行了分析。结论:海北州霜冻的一般规律是海拔高的地区霜冻终日出现晚,霜冻初日出现早,无霜期短;海拔低的地区霜冻终日出现早,霜冻初日出现晚,无霜期长。州内晚霜冻结束最晚、早霜冻开始最早、无霜期最短的是刚察,祁连则刚好相反,霜冻结束最早、早霜冻开始最迟、无霜期最长。用曲线趋势法、天气形势法、相关图法、指标法可对海北州霜冻进行预报,其中指标法拟合率最高,达89%。  相似文献   

10.
宗吉 《西藏科技》2004,(8):61-64
霜冻是山南地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遭受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以山南地区历年发生霜冻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山南地区霜冻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为本地区霜冻的防御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形十分复杂多变,而且河流众多,导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各地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并且根据灾害损失数据表明,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与危害是越发严重,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防洪减灾中的重点问题。防治山洪灾害出现的措施并非常见的工程措施,而是本文针对的水文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该技术主要研究暴雨天气的特点与形式,地区水文特征以及临界雨量等内容,针对这些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措施来开展预防山洪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雷电灾害损失控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要进一步提高雷电灾害防御的效率,还需要从雷电灾害影响因子入手。本文基于2010年的雷电灾害自然强度和频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区人口水平为自变量,以雷电伤亡人数为因变量,对面板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的定性分析和建立计量模型和聚类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虽然增加了地区灾害的易损性和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但净效应是降低了灾害人口损失,而且是影响雷电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地区人口;雷灾影响因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成三类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为制定针对地区的雷电灾害防御措施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冰冻圈灾害特征、影响及其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灾害包括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冰冻圈灾害分布广泛,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使冰冻圈及其影响地区消除贫困、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早期,冰冻圈灾害学主要以单灾种的致灾事件、灾害影响和防治研究为主,且多集中于雪崩、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冻圈灾害学研究范畴扩大,冻土灾害、海冰灾害、冰凌灾害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10年,伴随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冰冻圈灾害学学科体系正在孕育发展,且在冰冻圈灾害风险、影响与适应方面进展显著。基于已有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内涵,评述了冰冻圈灾害时空特征及其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象灾害指的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损失,气象灾害时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破坏力最大、发生频率最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也是影响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气象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巨大,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所以,对气象灾害的地理特征充分了解,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电网的运行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风是西藏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西藏的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明显偏多,风灾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不但给地方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还造成生态与环境等不利影响。为了制定在西藏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风灾发生过程,以及灾害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对西藏风灾的定义及其等级评判做出统一的标准,项目组建立了1983~2012年共计30年的风灾数据库,对相对应的灾害损失情况进行分析,依据一定的规则划分为若干区间及相应的等级,以表示实际的风灾发生程度、范围和危害,最终评定出风灾具体等级。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稚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霜冻资料,对霜冻及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南缘霜冻分布地域性差异大,年内霜冻主要发生在4月和10月,霜冻年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已广泛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危机之一。近50年是过去2 000年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最暖时期,这主要归因于人类碳排放不断增加和累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速率快、降水和蒸发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等特征,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上频次和强度均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每10年气候灾害发生次数超过20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的5倍。“一带一路”地区近50年气候系统的显著变化主要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的影响。预估研究表明,实现全球碳中和前,“一带一路”地区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将沿着目前的趋势非线性发展,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整体上将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将呈现新格局,气候风险将出现新变化。文章综合分析并识别“一带一路”地区重大气候灾害风险及空间差异性,提出相关防范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亚洲水塔”变化的灾害效应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被誉为"亚洲水塔",其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地貌类型多样,冰川发育,地壳隆升和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导致滑坡、泥石流、洪水、冰崩雪崩、冰湖溃决等山地灾害发育。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破坏严重、链式效应明显等特点,且沿构造断裂带、高山深切峡谷集中分布,受水平和垂直地带性气候条件和局地水热条件控制,不同海拔区的灾害类型、诱发因素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对灾害发生的水源、物源、能量和条件组合都有所影响,导致灾害的孕灾环境变得易于成灾。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剧灾害的危险性,而灾害风险也会随着人口和经济体量的增加而升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对"亚洲水塔"变化下灾害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从而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灾害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对策。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应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灾害考察,利用高新技术系统获取第一手灾害数据,建立灾害数据库,深化对孕灾环境、形成机理和灾变机制的认识,研究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灾害的发展趋势,研发针对特大灾害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建立多国协调的灾害防控信息共享和减灾协同机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无霜冻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早(迟),无霜冻期也较长,反之,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迟(早),无霜冻期较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上升,受其影响,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分别以-1.41d/10a 和2.21d/10a的倾向率提早和推迟,无霜冻期以3.59d/10a的倾向率延长,并且上述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95年发生了突变。但各要素变化倾向率或突变前后变化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说,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大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大,反之,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小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