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在教育政策方面所作的调整,地方官、文人儒士等各阶层人士的主持和参与,都促进了安徽地区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官学的校舍、图书资料等设施和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学田得到收复或增置,办学经费筹措顺利,学校运转正常;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境内一些地区科举和文风的兴盛以及城乡社会风气的淳雅。  相似文献   

2.
学田制:中国古代办学经费的恒定渠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田制是中国古代为学校教育提供办学经费的一种特殊方式,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划拨和筹措存在着明显殊异。它在各种性质及类别的学校办理中,均发挥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尤其对于地方官学和书院的恒定办理,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它只适用于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但它的历史价值却不应遗忘。  相似文献   

3.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管理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管理者的身份在不停地置换,其权限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府、县学的教谕、训导虽对学田的管理负主要职责,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有着种种不便之处,而缺乏行政权威更导致学田屡遭租户抗佃,只得向官府求援。地方官府对官学学田的管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不但直接划拨学田,还以收取学租银的方式将官学学田的收益处分权压缩,力求在全省范围内均平学租的发放。与官府插手学田管理相伴而来的是胥吏的贪墨侵渔,这是一个无法根除的痼疾。为保证官学学田的正常运行,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制定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南宋的官学与书院都是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两种并存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办学思想各有所重。官学的学科齐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书院则注重道德修养与学术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和书院之间互相影响。南宋中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学说,理学家们讲学的书院也成为官学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对于苗疆的治理,清代国家的政策发生了从武力征服到推行教化的变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官学教育体系,就是在这一政策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官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官办学校的管理以及学校经费的来源的考察,可知官学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清代国家“一道同风”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恰好正是该地区社会变迁和文化濡化的制度性诱因。  相似文献   

6.
明代捐纳盛行,不仅导致了吏治败坏,也给当时的官学教育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捐纳导致国子监监生与地方官学教师素质的不断下降;捐纳造成科举正途相对没落与捐纳异途畸形高涨;捐纳带来官学教育权威和公平性原则的逐步沦丧。  相似文献   

7.
官师制度是官学教育的重要组戍部分。魏晋南朝时期,官学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中央,除大学之外.又创建国子学,同时,学馆教育、专科教育也受到统治的重视;在地方,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则成为地方官学得以维系,并以此来划分地方教育的行政区域。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官学种类、行政级别有所不同,官师的称谓也因此各异。  相似文献   

8.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文人治理国家,将科举作为选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读书应试的热情与需求,官学因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官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宋仁宗之后,而此时北宋实行科举已有60余年,官学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而北宋建立之初创建和修复的书院不仅在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又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因此,书院在北宋前期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成为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此同时,由于书院与地方官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朝廷大力扶植官学的举措出台之后,书院面临着或被改为官学,或停止办学的局面,盛极一时书院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历史、归纳出了古代官学模式、书院模式、洋务官学模式,北大模式,农讲所模式,抗大模式和国家包办模式等七种办学模式,同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方面应该是官私并存,即要办好官学,又要提价私人办学、社会团体办学;走开放办学的道路,灵活主动地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内部管理要科学化,现代化、民主化;建立自主,争取外援;培养多层次的全面发展人才,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宝库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史料记载很丰富。每个朝代在教育财政、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考察梳理古代官学与私学的教育财政问题,可以为当代教育财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资料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西汉官学教育体制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的官学并不是到文翁在蜀地兴校办学才出现的,其官学形式也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即只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学教育体制。当时还存在着以培养史、卜、祝专门人才的官学形式。而且此类官学早在西汉建国伊始就已着手建立。后来则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学一起,同生共存,共同服务于西汉政权。这样说来,西汉实际是在实行着两套不同的官学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2.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代地方官学在宋代官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地方官学的建筑设施及规模渐趋齐全和完整,但对学田的管理与归属有过争论,即究竟将学田交付各学,还是归为官有。同时对学田的用途、来源、数量以及豪强、寺僧的侵占对官学的影响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施克灿 《学科教育》2013,(6):112-117
社学是中国古代较为特殊的初等教育机构,以原始资料尤其是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丰富的教育资料为依据,对社学之起源与性质进行考述:社学萌芽于唐末,宋代社学开始发展,唐宋两代社学均属私立性质。至元代,社学得到官方认可与推广,社学开始具备“准官学”性,明清社学则成为既区别于地方官学,又不同于书院、私塾等由地方政府在社会最基层所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有着较强的官立性及地域性。社学作为一种官立性较强的初等教育机构,为传统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又与官学系统接轨,为近代学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唐代西州的官学——唐代西州的教育(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封建教育体制臻于完善的重要时期,研究唐代的教育制度对准确把握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体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且影响深远的选举制度——科举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吐鲁番文书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地方教育的实施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关西州教育的材料为线索,从官学、私学及教材三方面对唐代西州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一考察,兼及唐代地方教育的某些方面。限于篇幅,文章主要讨论西州的官学,私学及教材问题拟另详他文。  相似文献   

16.
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政治黑暗。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受相对自由的社会风尚的影响,民间私学开始代替官学,在社会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南朝私学不仅在教授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办学方式多样,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开始凸显。南朝私学成为同时代官学的重要补充,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广受教育的机会,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王永强 《教育评论》2013,(1):141-143
本文在系统论的视野下,以史料为依据,对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官学教育与中原社会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重点梳理了处于三国这一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舞台上的中原地区官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8.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宋以来,官学在科举的主导下,逐渐蜕变为应试的工具.官学的德教功能缺失,教育内容空疏无用,教学手段呆板僵化.为改变官学教育弊端丛生的现象,一些有理想的士大夫以书院为基地,以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来对抗科举的主导地位,并试图构建新的教育价值体系.书院教育催生了书院模式与官学模式并行的双轨体制,它在教育中不但纠官学之偏、革官学之弊,甚至在官学不振时,它还担负着开启进步思想、引领学术方向、移易社会风俗的作用.书院的教育与书院的精神,对今天的各类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两宋国子祭酒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肩负着推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吸取五代衰乱之教训,尊儒术、尚文事,在助力传统儒学复兴和新儒学发展的同时,改科举、兴学校和校典籍,营造尊儒崇文的社会风气;改革科考内容以强调经术和策论,调整参试条件以勾连科举和学校,充分发挥官学的教育作用以弥补科举制度的不足,为国家选拔和培养治世之才;引领太学改革,推行三舍法、调整经学教材、选拔文行可称者为学官,以振兴官学教育;参与其他中央官学建设,制定武学、律学、画学和在京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丰富官学教育体系;兴建地方官学,积极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发展地方教育,推行社会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