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著名集邮作家李毅民编著的《集邮家的足迹》一书,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性的著作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以集邮交流、研究著述、参展夺奖等活动为主线,记述了14位著名集邮家的集邮经历、业绩和成功经验;讴歌了中国三代集邮家爱国奉献、勤  相似文献   

2.
林丰年 《集邮博览》2010,(10):32-33
水原明窗先生1924年生于日本奈川县,是日本著名集邮家。1993年病逝。他生前曾担任日本邮趣协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收集研究中国邮票,积极推进中日友好交往,与我国多位集邮家之间具有深厚情谊,是我国集邮界所熟悉和尊敬的一位老朋友。  相似文献   

3.
应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邀请,国际集邮联合会传统委员会主席、瑞典集邮家沃尔伯格和邮政用品委员会主席、英国集邮家哈金斯来华讲学。上海市集邮协会于12月11日—13日承办了这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等方面大力支持下,由高邮市政府筹建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于2017年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举办之际正式开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创建,不仅在中国是首创,而且开了世界集邮史和博物馆建设史的先河,成为中国集邮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高邮市大力发展邮文化的拥趸者,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创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集邮九问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在中学时期即立志毕业后投考当时誉为"铁饭碗"的邮政局。与邮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收集当年的常用邮票。我最钦佩的集邮家是钟笑炉、吴凤岗。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的集邮人数减少了许多。据报载2000年至2002年8月,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仅会员就减少了70万。会员少了,但“集邮家”和“专家”却多了起来。在与集邮界的朋友谈及此事时,多少能听到一些议论,他们对集邮家称谓的随意性和“专家”的泛滥颇有微词。凭心而论,真正的集邮家和专家多了不是什么坏事,多几个沈曾华、李曙光这样的集邮家,那是中国集邮的福气。因为他们的出现对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与集邮家聊天不但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而且也是一种享受。由于工作性质所定,我经常与一些老集邮家打交道,这里包括已经故去和健在的。沈曾华先生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集邮家之一,一方面他的邮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邮展中获奖最高的,其次,作为一名很早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没有一点儿“官气”,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集邮》2000,(11):4-5
9月27日,国庆前夕,京城著名集邮家、邮学家和部分邮商应邀来到&;lt;中国集邮&;gt;编辑部参加本刊例行举办的集邮茶座。与此同时,本茶座还收到了成都市集邮家郭七和大连市邮协理事张世成发来的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9.
美国集邮家克里夫顿·阿姆斯特朗·豪斯(1873—1936,图1)主要收集加拿大、朝鲜、日本等国邮票。他在邮刊发表文章,还出版集邮专著。1911年在波士顿出版的《加拿大:邮票与邮政用品》,是他享有盛名的经典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加拿大邮票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他是当时美国集邮界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1910年8月起,他成为美国集邮协会(APS)会刊《美国集邮家》主编,并经常发表自撰的研究性邮文。  相似文献   

10.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14,(11):33-35
美国集邮家霍奇纳其人今年4月28日,美国著名集邮家约翰·M·霍奇纳(JohnM.Hotchner)著文,回顾美国集邮60年的变迁,文章标题就叫《过去的60年》(The Last 60Years)。笔者以前曾介绍过英国邮票20年来的变化(参见120342),但那一篇谈论的只是邮票而不是集邮活动,现在有了机会来听一听美国集邮家对美国集邮60年历史的评价。霍奇纳(图1)在美国集邮界声名赫赫。  相似文献   

11.
集邮九问     
《集邮博览》2008,(10):37-37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请看著名集邮家游乃器是如何回答这九个问题的。Q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在我13岁时,有一位同学叫于丰玉,他给我看过他收集的苏联邮票,当时就觉得邮票真好看,并羡慕不已。我父亲知道后,便给我买了一些亚丁邮票,看了这些邮票就想起阿拉丁和辛巴德航海者动人的故事,从此也就开始了我的集邮生涯。我非常钦佩钟笑炉、居洽群、范兰如,他们都是收集中国解放区邮票的集邮家。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1月20日,老集邮家吴鸿选迎来了八十寿诞。吴老是新光邮票会的会员。他在清代邮戳、民国金、银圆邮票和新中国早期纪念封、普票上很有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煦良(1896-1984)中国集邮家、翻译家、教授。1955年向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到北京)捐献外文邮刊2500册。其中包括英国皇家集邮学会早期会刊《伦敦集邮家》300余册,著名的《大英集邮》杂志200余册,这批邮刊中许多是其父、号称“中国邮王”周今觉的  相似文献   

14.
更正     
我国首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曾在明信片上为我题词“邮谊至上”,表达了老一辈集邮家对邮谊的珍视。每当我看到达张明信片,总联想到那些曾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国内外同好,荷兰集邮家德拉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5.
集邮九问     
王景文 《集邮博览》2008,(12):33-33
Q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谈到集邮的起因,我跟一般人不同。一般集邮爱好者,多是受家庭、集邮家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我,由于少年时代是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革命根据地里,周围无人集邮,我也不知集邮为何物。只不过我从小有收藏爱好,  相似文献   

16.
2000年6月,我的集邮家评传专著《集邮家的足迹》送交陕西人民出版社,准备正式出版。以前,我曾多次向孙少颖先生谈起过书稿的构思及内容。并得到过他许多的指导和建议。此时,我请他为书作序,他愉快应允,8月8日写成。其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集邮家、原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员李东立先生因病于2001年12月6日在澳大利亚悉尼逝世,终年48岁。他是病故葬在这片新大陆土地上的第一位中国集邮家,其墓地在悉尼市东南郊著名公众墓园中绿草如茵的山顶最高处,一块天然巨石的墓碑上用中文楷体刻着“李东立”的名字,庄重大方。本  相似文献   

18.
噩悉传来,得知美籍华人集邮家倪宣祥先生不幸于1998年5月4日逝世。老成凋谢,从此著名华人集邮家又少一位。 他原籍浙江省杭州市,童年先后进入蕙兰幼儿园和蕙兰小学,他和另一位后来亦为华邮名家的陈志川(1915—1975)长期同班,  相似文献   

19.
编者留言:这是一组老照片,其中几张拍摄于30年前,照片上的人大部分已经驾鹤西去,留给后人的只有以往的故事。本期刊发这些照片,有意隐去了这几位集邮家的姓名,这样做一是想让读者自己做一次追寻、回忆、发现。二是希望30年前曾经与照片上的集邮家有过交往的读者能够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刘昌健不是大家想象中藏品丰富的老集邮者,也不是研究有成的资深集邮家,他是一个青年集邮者。刘昌健出生于1984年,由于患有先天性疾病,在他坚持读完小学五年级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