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伟 《围棋天地》2006,(9):69-70
妈妈不懂围棋,妈妈看我下围棋的时候却总是在笑,笑得很甜,笑得很美。妈妈笑的时候,脸上细碎的皱纹就愈加醒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08,(23):95-96
《围棋天地》的乔婷向我约稿,我提出交换条件,给我寄点旧杂志来。她一古脑儿收集了十几本,厚厚一沓子发过来了。我笑回她短信:够我看几年的了。  相似文献   

3.
顾晓蕊 《围棋天地》2008,(15):102-103
小美五岁,报名参加了围棋特长班,从此与围棋结缘。我爱屋及乌地“迷”上了围棋,成了名副其实的围棋妈妈。  相似文献   

4.
赵晓恬文   《网球天地》2011,(10):134-135
我是一个新手,学打网球有两年的时间;妈妈是个老手,球龄十余年。我和妈妈都打网球,可我们打球的历史和风格截然不同。妈妈全凭对网球的执著和热爱自学成才,《网球天地》杂志就是她的老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游击队长”。经常看妈妈打球,我也多少领会了这个游击队长的打法。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栏目介绍了不少美女,千娇百媚,各具风姿。不过美女看多了也会患上审美疲劳,而围棋本身的美丽才是永恒的,当一位女孩为了围棋倾心付出,在爱棋人的眼中,她就是最美的。风雨思思就是这样一位少女,她虽然年纪还小,但在围棋道路上已经经历了很多。  相似文献   

6.
刘崇华 《围棋天地》2011,(11):22-22
尊敬的围棋天地编辑:你们好! 我是一个浙江宁波的棋迷,与围棋打交道已有二十余年,目前水平大致在业余2到3段(估计)。我的启蒙杂志就是《围棋天地》,一直以来,她也陪伴我成长,是我的良师益友。二十多年的棋龄中,我也看过很多关于围棋的报刊杂志,很多目前市场上都没有在出售了,  相似文献   

7.
热爱围棋很多年了,从懵懂的孩童到 悲欢离合历尽,生命的残忍与幸福交错在 岁月之中。只有围棋,她一直伴着我,从未离弃,像我最爱的人,像最爱我的人。 又岂止是一个“爱”字可以表达对围棋的感情?如果生命中只有围棋一样东西,我想我不会寂寞。  相似文献   

8.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9.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10.
步步低升     
贾倩从段位赛归来,向她问起升段赛,得到的第一句回答是:“谁看升段赛啊?“当然,看还是看了的,但委实觉得没什么好看,更没什么好说,这也是真的。以她围棋媒体人和职业棋手的身份,这就是她眼中的升段赛。  相似文献   

11.
下棋趣事     
我原来一直比较喜欢下象棋。小时看大人下棋一看就是大半天,连饭都顾不上吃。到了初中时我和哥哥己打遍全村无敌手。上大学时看见电脑老师和一个同学在下围棋,觉得是雅事,便丢下象棋迷上了围棋。我现在也无法理解当时那一种痴迷。我不多的一点业余时间都给了围棋。校图书馆有的围棋书  相似文献   

12.
妈妈不仅仅是接送,更多的时候是全程陪伴着我,不管是上大课、小课,还是去棋摊下棋。我下棋的时候她便站在身后看,或者在旁边帮我记谱。夏天,那里有很多蚊虫,妈妈便挥扇帮我驱赶;冬天,气温很低,妈妈帮我灌了个热水袋。 有一位段爷爷特别喜欢我,对我妈更是大加赞赏:“有的妈妈只图自己享受,你的母亲真了不起,肯这样为儿子吃苦。”他还经常对我说,长大了要报答妈妈,孝顺妈妈,即  相似文献   

13.
伦敦的棋馆     
白河愁 《围棋天地》2004,(11):55-55
伦敦中心围棋俱乐部在great porland street(伟大波兰街)国际学生中心二楼,每个星期六活动一次。我到了国际学生中心底下,被一个目光如炬的漂亮洋MM接待员拦住,于是我告诉她,我要去围棋俱乐部。但显然“围棋”这个词她听来很陌生,一脸茫然的样子。最后抱歉的对我一笑,示意请进。  相似文献   

14.
许振宇 《围棋天地》2006,(10):68-69
从女儿腾腾三岁多时,我就开始让她以围棋为玩具,见缝插针地教一点最简单的规则。但由于孩子没有学东西的意识,直到快六岁了也成效不大。最近,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围棋少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学棋兴趣。每天看完电视后,腾腾都主动要求下盘棋,而且立志要当“围棋少女”。这一转变令我兴奋不已,打算正式教她下棋。  相似文献   

15.
棋友信箱     
尊敬的编辑: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但我只看围棋。请问,我能否只订阅贵刊的围棋分册?还有,2003年4月上期我没有买到,能帮我邮寄吗?读者:俊彭尊敬的编辑同志,您好!  相似文献   

16.
最早知道围棋已经上高中了。老爸出差回来给了我一本破旧残缺的《围棋天地》杂志,1987年第11期的。我没事干便翻着看,印象深的好像只有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名家的文章,说的是清朝国手施襄夏。虽然我还不会下棋,但已感觉到围棋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灿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最优解     
叶翰飞 《围棋天地》2013,(23):20-20
看了天地第21期李酷的文章《和》,我感到他的观点和我有共同之处。关于围棋的最优解的问题,李酷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去考虑。而我认为,既然围棋的变化是有穷的,那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数学家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编读传记     
《围棋天地》2005,(21):95-95
我看了一本好书国庆期间,我看了一本好书——围棋天地2005增刊《我的哥哥李昌镐》,感触颇深。这本书写了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儿时如何学棋、少时进入职业殿堂、长大成为围棋胜负师的经历。有人说李昌镐是天才,从智商来看未必,139的IQ数字证明他并非绝顶聪明。性格决定命运,我相信,李昌镐拥有的倔强、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13,(1):21-21
尊敬的《围棋天地》编辑:您好! 我是《围棋天地》的忠实读者,长期以来,你们的美文深深吸引了我们,十分感谢你们的精心付出,让我们流连忘返于其中。同时,我又是棋手秦驰远的妈妈,今年10月15日的杂志中,有一篇《中国职业围棋棋手等级分》的文章,没有看到秦驰远(2008年入段,现为职业二段)的等级分排名。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开始关注起结城聪来了,那个人就是我。经常有人问我胜率多少,又赢了几盘棋,可我总是让他们失望。我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可能你觉得一个以棋为生的人会这样有些不可思议。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拿了副围棋给我玩,为的是不让我缠着她讲故事。我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玩,妈妈总是向别人夸我懂事。我发现这些黑黑白白的东西很适合我,我常常一整天用它们在棋盘上摆出各种图案。那时候我是快乐的。可是有一天爸爸告诉我那是用来争胜负的,我第一次感到了恐惧。现在还能清晰地记起在正式比赛中赢棋的情形,看到对手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