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一年级的数学课。做练习时,我旁边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我俯下身子轻声教他。旁边的孩子马上对我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老师,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作惩罚的武器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30分”、“10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家访,学生的母亲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我清楚地记得,孩子那一天回家兴奋得要命。我开始以为是孩子得了个一百分,后来孩子告诉我,今天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碰到他,摸了摸他的头,还对他笑了笑,引得同学嫉妒的要命。”  相似文献   

3.
我们先来看三组镜头:镜头一:某小学五年级教室传出的歌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镜头二:某学校大门外家长的议论—一家长甲:哎,模拟考试的分数出来了,你孩子考得怎么样?家长乙:别提了,孩子成绩不太理想,刚好90分,你孩子呢?家长甲:我孩子考了99分,可还是排在第三名!镜头三:某校教师办公室的谈话——教师甲:现在课程改革后,考试如何进行?教师乙:我认为课改后,仍需要考试。  相似文献   

4.
刘东伟 《小学生》2010,(4):39-39
有个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那天,数学老师笑着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你去帮我买包烟吧。”  相似文献   

5.
难题之七 孩子没有伙伴这类问题的主要题目有:孩子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孩子不会处理伙伴关系;孩子没有一起玩的伙伴;以及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家长选择的百分率最低,仅为6.3%。这可能与家长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有关。因为在这次调查中,有14.8%的孩子自述“我...  相似文献   

6.
刘保军 《班主任》2012,(8):29-30
正刚教这个班时,班主任就告诉我,班里有4个男孩学习很困难,每次考试能得20分就算超水平发挥了。带着疑惑我做了一次测试,这几个孩子果真"名副其实"——最高的18分,最低的7分。哭笑不得之余,我开始想办法……利用排座位机会,我将他们4人分散到4个组,并让优秀生将他们"包围"。于是,上课时他们只好"孤军奋战""自得其乐",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样做很危险:一是没人"放哨",很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我只考了87分,回到家,爸爸妈妈又开始唠叨个不停,总是围着我嚷嚷着分、分、分,好像我不是他们的孩子,"分"才是他们的孩子呢!每次我考得不好,就要挨大人的责备,做孩子真不好!做小孩子真不好。每天上学出门,大人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午饭要吃饱,否  相似文献   

8.
了解孩子是否勇敢地追求优越感对我们很有启发作用,这将预示着孩子会成为一个勇于追求、积极进取的人,或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孩子的偏执、顽固决定着这一人格杠杆的倾斜方向。 让我们来做一个测试,看看您孩子的偏执、顽固是否正在妨碍他(她)人格的健康发展。 1你总是这样抱怨吗:“我的孩子特别难‘打发’,吃饭啦、玩啦,稍有不称意,便哭闹开来,给人制造麻烦!” A.偶尔(1分)B 经常(2分)C.从不(0分) 2你的孩子最害怕什么? A.黑(1分)B某种动物(2分)C放炮(3分)D.什么也不怕(4分) 3他(她)最害…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出现错别字是有规律的:有的是属于多一笔或者少一笔;有的是同音字、形近字混淆;有的是偏旁部首搞错了。但是,根本原因就是对字形、字音、字义记得不牢。这样,我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办法帮助孩子记忆。歌诀法。如“切”字,孩子容易写成“土”字旁,“分”字容易写成“人”字头。我就编成歌诀: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切”字七刀是横着写,“分”字八刀是竖着写。孩子常分不清“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和“巳时”的“巳”,我就编成一句口诀:巳满已半己当底,以此帮助孩子分清这三个字在写法上…  相似文献   

10.
这是许多年前听说的一件事。 一个女生在单元考试时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之后,她偷偷添上这一点,来找老师要分。老师虽然已从后加的这一点的墨迹中看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挑明,他满足了那个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补分之后,老师在那个小数点上画了一个红圈。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以至若干年之后,还难以忘怀。 我猜,这位老师当时之所以采用“点到为止”的处理方法,一来可能因为这孩子是“初犯”,二来也许是因为教师觉得运用这种含蓄的责备方式已经足够,他不忍心且认为没有必要再伤孩子的面子。 我想…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老师”的记忆,大多聚焦于早年学生时代的班主任老师、语数老师。不得不承认这些老师平均花费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更多。我多希望当我两鬓斑白时,孩子能依然知道我——他的音乐老师,而不会像余秋雨在《老师》中所言:我尴尬地望着他,终究记不起他的姓氏。“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只凭和孩子每周一二节课的短暂相处,教授课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自打有了孩子,亲戚朋友们凑到一起,大多时候都在谈论那个小家伙。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主要谈论他的健康状况。只要孩子健康,能吃能睡,我们就会感到很骄傲;孩子大了,上学了,我们的话题便转移了。孩子期末考了多少分?在学校排第几?孩子得了双百,自然父母孩子都欢喜不迭,孩子没有得满分,但如果在班上排了个第一,也足可以开开心心闹腾一番。鼓励孩子争第一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也不能免俗。刚上学时,儿子只觉得上学好玩,至于争不争第一,他并不看重。我总是适时地给他敲敲警钟。“还有比我更差的呢!”通常儿子都会很不服气地…  相似文献   

13.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家教市场的现状如何?●家教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一直十分火爆,这是我从南方到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时知晓的事实。前几天,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他为了使孩子“成龙成凤”,光是花费请家教方面的开支,就相当于他每个月的工资,而且孩子也是苦不堪言,通常要学到晚上11时30分左右才能休息。我朋友的理由是“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一孩子靠读书走不出一条路,也要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培养一两种生存技能。为人父母,精神确实可嘉。殊不知,父母好心选择而劳民伤财,孩子沉重负担而忍辱负重,可谓两败俱伤。孩子和父母都坦言:其实…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 你好!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孩子聂施以537分的成绩列全县第五名,被省重点中学特长班录取,其中语文成绩为105分,列全校第一名。在我们全家高兴之际,我忘不了贵刊给我孩子的帮助,因为我的孩子从初一年级至今一直订  相似文献   

16.
老马 《家长》2001,(Z1)
我是《家长》杂志的忠实读者。作为一名记者和主编,我感觉自己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可作为家长我却是一个失败者。我儿子今年13岁,刚刚升入初中。他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厌学,上课不听讲,不能约束自己,考试成绩从来没有上过50分,最低时只有几分。他也不愿意看课外读物。无论怎样和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他对自己也没有信心。我们这里的学校总是以考分论高低,可以说我的孩子是在老师的责骂声中成长的。加上我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他的厌学。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数学单元考试得了95分,老师让家长签字:回到家,我让爷爷给我签字,爷爷就说:"你怎么没考100分呢?"我说:"就是没有抄题,直接做了."妈妈说:"人家姜鹤准得100分."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感到很难过,为什么总在我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每次我考得不好或做错什么事,家长总是说人家孩子是怎么做的,而不管自己的孩子呢?我不希望家长老是找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批评我,不一定人家的孩子做的就十全十美,我也有优点呀!  相似文献   

18.
以往幼儿园到学期末都要开展评选“好孩子”的活动,每班评出 5~ 6个好孩子。这些好孩子在全园表彰大会上戴红花,领奖状,拿奖品,自然光彩照人,非常幸福;而那些没评上好孩子的孩子,则坐在下面眼巴巴地看着,有几分羡慕,但有更多的是失望和无奈。我认为这种评选办法会挫伤大多数孩子的进取心,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应该进行改革。我园评选好孩子的办法就值得借鉴。   我园遵循面向全体,促进每个孩子发展的原则,改革评选好孩子的制度,让每个孩子都有评为好孩子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找出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单项好孩子”、“双…  相似文献   

19.
不是我不爱我的孩子,而是我的爱,对孩子来说不够宽容,我总是过高地要求,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会惶恐不安,使孩子倍感压力;不是我的心不理解孩子,而是我的理解带上了最低的标准,总是拿孩子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总想让孩子样样都比别的孩子要出色,总是感觉孩子不够尽力,总是认为如果孩子再认真一点,再努力一点,结果会更好一点。期末考试阶段,孩子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之中,我的心也是越发不淡定起来。这个原因我一直不想承认也不敢于承认,那就是,我怕自己的面子上不好看。  相似文献   

20.
朱静怡 《早期教育》2001,(21):36-36
记得有一次组织小班幼儿游戏,我把糖果作为奖品发给每个幼儿,所有孩子都把糖放人口中,只有潘慰小朋友把糖放进了口袋。她说:“我要拿回家和妈妈分着吃。”离园时,潘慰家长告诉我,他们平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有物分享,包括对家中的保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