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社会是文明社会的必经阶段。人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人权是法律的泉源,法律是保护人权的有力武器。法律与人权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综合内涵的深层次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律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它的人权状况。  相似文献   

2.
妇女作为人权保障的应然主体,理应享有同等的权利保障.然而,现实中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遭受普遍歧视.本文以我国妇女人权保障的必要性为切入点,讨论我国目前妇女人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即为保障妇女权利的实现,必须要回归妇女作为人享有人权主体的地位.同时,需要在宪法中平等赋予和保障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以宪法价值和精神来构建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环境人权作为环境法的基础权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相较于大多数国家而言,我国环境人权立法过于原则,不具有实体权利性质,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司法保障严重缺失,致使公民基本人权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将环境人权入宪,尽快完善环境人权法律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环境救济机制,以期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凸显和谐与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人的权利的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多价值理念的核心之一,是最为基础性的保障,人权的形式保障和现实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基本形式,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引导力量,提升和强化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权的形式保障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和层次的提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权的现实保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权,主要是指某一主权国家通过宪法及法律对人民享有的生存权、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和社会权利的确认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人权概念的混乱状况,从逻辑的角度入手,说明人权是人作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其内涵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权是自由、平等的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一种道德权利。其次,法律肯定并保障了人权,同时又限制了它的范围和实现。最后,对现代社会讲,人权是我们的目的,但却是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法律保留原则是宪法人权保障的内在的含义,是对权力的制约和对权利的保护。行政许可法规范权力的行使,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保障权利的实现。法律保留和依法行政在本质、目的、范围和实现途径上是一致的,坚持法律保留原则的行政许可法,才是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婚姻立法对中国妇女婚姻自主权、人格权、财产权诸权利的法律保障,试图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妇女人权保护的历史性贡献,从而为完善当代中国妇女人权法律保障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政治文明、走向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权利意识的彰显、权利的切实保障将弥足珍贵。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独特的权益需要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强有力的保障。人们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校园的同时,也在进行理性地思考:如何认知、定位走向市场经济后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享受法律权利的现状究竟如何?怎样在学校的管理权力和学生的法律权利间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正是带着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文章尝试着作一个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保证公民享有包括政治民主权利在内的广泛人权,是我们党在人权领域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使农民的权利有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保障农民人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教育平等观念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平等观念于15~19世纪形成于西方,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以人权为核心,以法律为保障,以公共义务教育制度为依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教育权的内涵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发展为需要政府保障的权利,由消极的人权转为积极的人权;教育机会平等由初等教育延伸为中等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平等观念逐渐强调教育过程和结果平等,并提出为不利人群提供补偿以实现结果平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农民工劳动与社会权益法律保护制度,应坚持"基本人权优于一般人权、基本人权中‘生’的权利优于其他权利"的原则,贯彻正义和平等的基本理念,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居住权的保障等5个方面为着力点,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农民工自身与其他社会力量配合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无障碍通行权利是身心障碍者的基本权利和实现其其他权利的前提性权利。《"残疾人"权利公约》的人权保障模式为我国身心障碍者无障碍通行权利的法律保护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必须从改变"残疾人"为"身心障碍者"的观念革新做起,通过政府主导、身心障碍者参与以及权利救济的立法完善等途径实现无障碍通行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是人类社会最高和最具有普遍性的权利,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权利。人权分为应有的人权、法定的人权和实有的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人权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宪法是人权保障书,是人权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既确认已有人权,又保障人权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权保护已普遍为世界各国法律所重视,也是实现国家法治化、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刑事诉讼法是保证准确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的重要法律之一,通过规定诉讼原则、程序,特别是各种诉讼法律关系,实现保障人权的根本目的.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下,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为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诉讼权利,但仍存在众多权利保障的缺失需要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两个不同价值思路:一种是基于主权原则而产生的国内法治途径,根据此种分析方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在中国国内法上只具有与公约批准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所保护的权利相同的效力,为此,批准公约时就必须考虑宪法所规定的各种宪法权利、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中所保护的权利如何在法律效力上优越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并以此来对不一致的规定在批准公约时实行必要的保留或者是做出解释性声明;另一种思路是基于“人权入宪”的契机,承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规定的普遍人权已经被宪法所肯定,成为中国宪法所保护的个人所享有的宪法权利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如何制定一部整合国际人权公约中的普遍人权和宪法所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所保护的个人权利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保障法》。  相似文献   

17.
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将诉权理解为一般的法律权利,已不足以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提供有效的保护。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以及现有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要求确认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作为宪法权利的诉权,主要包括诉讼程序发动权和诉讼裁判获得权两个方面的内容。解决我国公民诉权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尽快通过宪法确认诉权的宪法基本权利地位,建构专门化宪法诉讼机构。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的目的一是打击犯罪,二是保护人权。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尤其是侦查阶段,处于被追诉者地位的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及人身安危极易受到国家有组织的暴力行为的侵犯,因此,其权利的保障自然成为人权保障的重点。文章就我国目前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天赋人权”论的物质根源 人权就其字义来说,指的是人作为个人所具有的权利。这种权利通常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确认或赋予的。 人权来自何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总的观点是:人权来自天赋。因此在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中又把人权称为“自然权利”。天赋人权与人的“自然权利”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人的权利不是来自“神”(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虽然说,人权是“从他们  相似文献   

20.
人权保障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权的司法保障,这是公民法律权利得以最终实现的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人权司法保障体制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地走向健全和完善。但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仍有一些司法人员存在重打击、轻保护的理念,导致了数起刑事冤假错案的发生,破坏了司法的公平正义,对公民的人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是司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提升公信力的迫切要求。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加快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让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坚持证据裁判规则,完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切实保障律师辩护权利,依法保障案件当事人应有的各项权利,确保人权在司法领域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