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历史分析容易发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纳教育思潮,反映了特殊教育安置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班就读是我国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安置形式,符合全纳精神,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2.
袁泉 《家教指南》2007,(4):55-63
本文以中国为中心,结合日韩资料,力图从文化层面上探讨源自印度的舍利安置制度如何与东亚地区丧葬和崇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安置模式.文章从塔形舍利容器的转化和舍利起塔的影响这两个子题入手,借以管窥一种文化制度在其改造和融合过程中所体现的概念转移和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安置形式,保障了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通过梳理其内涵意蕴可知,中国式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体现了一定的历史使命、个体权益与行动价值等特点。然而,目前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存在形式渐进性缺失、支持条件专业性匮乏、文化环境接纳度不足等困囿,制约了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实践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遵循递进式特殊儿童教育安置逻辑、秉持最少受限制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完善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安置形式、营造包容与接纳的全方位融合、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安置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货币、开发型、产权型、保障型等几种安置模式作比较分析,为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理论界将入股安置模式视为较有发展潜力的安置模式,在此制度框架下,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形成了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因此,对入股安置模式中的各方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以及在阐释此安置模式特有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范发展措施,对于研究和优化、创新安置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话题与不断变迁的实践,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贯穿了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整体来说,它经历了制度化特殊教育之前的个别教育阶段、独立设置的隔离式特殊学校阶段、由单一到多元的融合运动阶段。而全纳教育的出现,则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提供了一种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工作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各地征地实践的系统梳理和综合比较,总结分析了五种典型安置模式。由于外在适用条件不同,每种安置模式都各有利弊,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此各地应结合地方实际,改革征地制度,借鉴各种典型安置模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寻适合当地情况的安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理论界将入股安置模式视为较有发展潜力的安置模式,在此制度框架下,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形成了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因此,对入股安置模式中的各方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以及在阐释此安置模式特有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范发展措施,对于研究和优化、创新安置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七万外迁移民全部迁往中国沿海十一个经济发达省市,其安置地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发展空间都比库区要好。本文将对这种全新的“贫困——富裕”的外迁移民搬迁模式的移民安置的特点、主要安置方式做以比较分析,并总结外迁安置方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级的有效性,本研究以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方法,对“构建智障儿童普校良好教育安置模式”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一年半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教育安置模式即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级来安置弱智学生的教育方案是可行的,它促进了弱智学生感觉统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课题建议:要构建智障儿童良好的教育安置模式需要重视教学管理、因材施教、动态评估、教学环境、家校联系等五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