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依然”、“仍然”这两个意义相近、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副词虽然大体上意义相近,但无论是从语义背景还是从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两个副词都有表示转折的用法,在“仍然”一词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3.
副词“一下子”在一般词典和教材中的解释是“表示短暂的时间,很快、立刻、突然”可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出现的有关“一下子”的病句,却难以用上面的定义解释,因此本文把“一下子”和“一时、立刻、忽然”等表示短暂时间的词在语义,语法,语用3个层面上的差别进行对比,认为“一下子”的基本意义是强调动作状态的瞬间变化,带有一次性和不可持续性。文章最后分析了留学生病句中的偏误。  相似文献   

4.
汉语副词的灵活性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文章以“都”为例对200篇HSK(高级)作文考试进行了考察,归纳了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都”的三种偏误情况,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副词的基本义项与派生义项之间的关系人手,对汉语副词的常用义项进行较全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王玲玲 《文教资料》2012,(17):31-33
在传统语法中,“各种”是一个数量词,一般只能修饰名词性成分。但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数量词“各种”已经能够修饰形容词、动词,在句中作状语,语法功能类似于副词。为证明“各种”是副词这一猜想,本文运用“汉语词类隶属度量表’’测定“各种’’的副词身份,并分析“各种”作副词时的词义和用法,最后着重从外部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和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两方面讨论这种新用法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杜诗中“转”字用例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通过诗中的大量语料证明,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7.
“旋”是战国晚期出现的副词,它由义为“旋转”的动词“旋”语法化而来;动词的次类变换、语用环境的变化是副词“旋”产生的主要因素。副词“旋”继续语法化,产生多种意义和功能,它的发展方向是源词影响的结果,也与语境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很"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狠 形容词”结构中,二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狠 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容词作谓语,“很/狠”有了修饰色彩,作状语。到了清代,“很/狠”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大大多于形容词用法。此后,“很/狠”又分别用“很”和“狠”表示,“狠”用作形容词,“很”用作程度副词。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很”又进一步虚化为表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9.
“又”和“再”是两个常用的副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通过分析发现,副词“又”和“再”还可以细分,“又”和“再”在与词的组合能力,语法意义这两个方面存在异同,找出两者之间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用法,有助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又”“再”这个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运用语法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理论,把语法意义、语义意义、语境意义三方面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副 名"结构中,副词修饰的是在进入组合的名词的语境意义,即名词的附属义。  相似文献   

12.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3.
"立即"和"马上"都是短时义时间副词,意义和用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联系前后语境进行比较,则二者的差别较为明显。"立即"只可表示两事件的紧接关系,不能表示某事"眼前即将发生"。"马上"可以陈述某件事情"眼前就要发生",有"即将"义,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句法、语用上的差别。另外,在句子的施动者方面、所表述的事件关系方面以及二者在句中的位置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副词"才"表示对某种规律或参照标准的偏离,是例外的语法标记。根据"才"的分布情况,"才"的义项可以划分为:1)表示少量;2)表示大量;3)表示唯一条件或原因下的结果;4)用于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15.
关中方言的副词体系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语法特色。关中方言中存在一些共同语所没有的副词,它们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表达效果。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它们是汉语实词词义虚化的结果,其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历史轨迹。这些方言中频频使用、特色鲜明的副词是构成关中方言地域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副词是一个封闭的词类,单音节副词相对更少,但兼类却达到40%左右。逐个考察这些单音节副词,就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是副词形容词兼类和副词动词兼类,而且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表示相对模糊的主观程度。如果把词类和句子成分对应看成是一种标记模式,那么单音节副词的兼类现象恰恰处于一种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7.
副词“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程度副词。它是一个相对程度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对“最”进行分析:在句法平面上,对“最”的组合进行详细描写;在语义平面上,分析“最”的义级层;在语用平面上,分析“最”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存在两类表达语气义的副词:一类是“完全语气副词”,即语气义是副词本身表达出来的;另一类是“准语气副词”,语气义是副词与某一语义背景中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表达出来的。“还”是一个典型的准语气副词,本文分析并探究了它的语气义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现在流行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组合情况进行总结,针对语法学界提出的词类滥用、误用会破坏语言规范、影响正常交际等问题,设定其结构分析的语法功能、语义变化二标准,并指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存在的合法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使用情况来看,《楚辞》的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指代性副词及谦敬副词,绝大多数都能代表其在先秦时的主要意义与用法,其中还有一些词为先秦所不常用、少有或罕见。《楚辞》的副词研究不仅对于先秦常用副词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先秦非常用副词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