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丹 《现代语文》2013,(5):96-99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的语法观念及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句法形式的突显、特殊句式的观照以及词性及其语法功能的探讨等诸多方面。马建忠充分借鉴西洋语法,不仅注重汉语的句法形式,同时也不忽略语义,这对后来的学者在某些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篇章的研究上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3.
“未尝+不”形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大都是用一个双重否定表示一种周遍性的强调,而在清以后的白话小说中却是表示一种委婉的肯定,语气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盛行以后,“未尝”表示否定的语法功能逐渐被“没有”取代;二是“没有”进入到双重否定句式中,具有周遍意义。“未尝”作为双重否定表示委婉的肯定这一语义特征加强,“未尝不”形式表示委婉的肯定与其所在的句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一直认为表示转折是"而"的语法意义之一,本文结合对比和转折两个语义关系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对该用法中"而"的句法及语义特点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其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转折关系语段和"而"所标记的关系语段在前后项的意义均衡性、前后项语义内容的对等不兼容性及主要表达功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当对比前项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推出与对比后项构成反对关系的蕴涵时,对比关系具有转化为转折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并、倒、也"是几个意义上具有相关性的评注性副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难点之一。本文比较分析了"并"、"倒"、"也"的语法意义及其所在分句的句法特征上的差异。"并"的核心语法意义为重复、确认事实,还原事实本来的真相;句式上"并"只能放在否定词前边,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倒"的语法意义归纳为:1、表示所述事实与预期相反。2、表示转折关系。3、表示增强语气。句式上"倒"用在主从复句中表示让步。"也"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同一;句式上"也"常跟其他词语配合,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析"什么x不x"句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x不x"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有原式和变式两种形式.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对它进行了分析、描写,初步揭示了这种特有句式的某些特点,并认知了其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这种句式体现了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和"凸显原则",同时带有语主本身强烈的消极情感因素.事实证明该句式与"什么"的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差(一)点儿"是动词性固定结构."差(一)点儿VP"句式整体意义表示"事态发展很接近某一程度",并且强调这一发展的艰难性或不可抗拒性."差(一)点儿没VP"句式有两种:A式实质上就是"差(一)点儿VP"句式,B式是"差(一)点儿VP"句式进一步语法化的形式.通常所说的这一类"对立格式",大多是处于演化(主要是语法化)不同阶段的同一个句式,本文从义素传承角度对这类句式演化的几种代表模式作了探讨,认为句式的语法化主要表现为语用新义的固化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的制约因素有语形、语义和语值。制约力度分零度、柔性、中性、强性。制约结果为正确形式、疑问形式、两可形式和错误形式。受制约因素和制约力度的影响, 单音反义形容词的语法规约在多方面体现出显著的柔性特点。即: 反义替换的失衡性、语法功能的多元性、语法性质的混沌性和语义表现的兼容性等。  相似文献   

9.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中性词语义偏移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关注点,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意思"一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利用"翰典"将"意思"一词的语义发展整理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即由最初只表示中性意义逐渐过渡到出现在特定格式中偏向积极意义。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有+N"和"够+N"中表示积极意义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释,例如用"假乐观说"、"含蓄原则"等去解释出现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1.
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句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从结构形式、句法性质、动词特点、语法意义和变换关系的角度对存现句作了多方位的研究。本文试图以存现句的语义特征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存现句语义对谓语动词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各种制约关系,并重新划分存现句的类别。  相似文献   

12.
英语存在句的语义意义是"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其语用意义是宣告名词事物的存在。存在构式可分析为四个语义成分:there、存在谓词、存在主体和存在方位。存在句式表达的构式意义以四个语义成分各自的语义意义整合而成;这种意义一经形成,便反过来对各语义成分形成制约和限制。构式语法为研究英语存在句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在此研究方法下,我们解释了英语存在句中各语义成分的存在依据和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法、语义等不同层面对“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包括超前夸张句式的界定、“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中A和B的选择、句式中关键词和句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肯定否定语义偏移现象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面与两面"的问题,因此常常被当作一种语法错误。本文尝试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法、语义、语用层面对现代汉语肯定否定语义偏移问题做出分析与探讨,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语法范畴,是特定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统一体。在现代哈萨克语语法范畴系统中,有两种极为相似的范畴——级范畴与比较范畴,需要我们明确区分。范畴类型层面,级范畴是形式语法范畴,比较范畴是语义语法范畴;内涵、类别层面,级范畴是哈萨克语形容词特有的范畴,表达的是某一性质、状态在程度上的层级变化,而比较范畴是从语义层面归纳出的不同的比较关系;表达形式与手段层面,级范畴的表达形式有:形态手段、零形式、重叠和句法手段,而比较范畴的表达多用复合成分和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16.
"不A不B"格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否定类对举格式。由表否定的副词"不"构成"不……不……"形式,再嵌入可变量"A、B",语义极为丰富。能进入"不A不B"格式的以反义语义场和同义语义场为主。同时,A与B间的语义关系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有很大影响。当A与B为反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可以表示程度适中,也可以表示程度尴尬。当A与B为同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表示强调否定的语义,其感情色彩由A与B的本义决定。特定的语境和A与B的位序都会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句式“N A 的 VP”可一分为三:NA A的 VP;B.NB A 的 VP;C.NA/B A 的 VP。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三者语法语义的不同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わりに(は)”从语法意义上说,表示逆接,可以解释为“虽然……但是……”,但其在构句时,则带有一定的句式特征,从而将它与其他语法意义相似的句型区分开来。本文拟从基本义的角度、前接词的词性特征的角度、前后项是否为同一主体的角度及语感特征的角度来阐述“-わりに(は)”的句式特征:其前接词可以量化,强调前后项成反比关系;前后项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不同主体;体现差距感。  相似文献   

19.
“N1的N比N2的N VP“句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汉语中“比”字句“N,的N比N2的N+VP”句式的比较点、语法意义、形式省略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描写了该然式语法意义的模糊性,分析了句式中比较点的两种省略形式,并揭示出省略后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并列或者转折的语义关系,其中A、B词项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具有一致性。演变后的一些"X不是A,是B"格式前项中的"不"是假性否定,意在强调前项所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出后一分句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X不是A,是B"原型语法格式演变后表示假性否定的一种,学界对这类表达格式的辞格归属曾争论不休。由于前后分句语义上密切相关,又有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且词项A、B与同一个动词分别构成正常、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因此判定为拈连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