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新闻事实的生成,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辨析和论述。读了李普曼的Ⅸ公共舆论》略有感触,笔者欲从记者的“成见”和“拟态公众”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闻事实的生成,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辨析和论述。读了李普曼的《公共舆论》略有感触,笔者欲从记者的“成见“和“拟态公众“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因本篇讨论的主角为记者,所以这里的舆论因新闻媒介的介入而特指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此就记者作专门讨论)模拟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及体现的一致性意见。可见,记者在新闻舆论中是以公众代表的身份表达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因此在记者与公众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然而公众只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意义指向,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我确立的,而是由记者以模拟的方式确立起来的。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新闻作品里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一人或一群体)意见的完全表述或意见的总和,而是经记者选择、甚至加入…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志希  汪露 《现代传播》2002,18(4):27-31
梁启超与李普曼是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在新闻与政治的关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 ,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 ;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 ,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们都聚焦舆论 ,对言论、出版自由的崇尚是梁启超舆论观的基础和重心 ,而李普曼则对报刊的客观公正、公众舆论是否纯洁、可靠表示忧虑和怀疑。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对舆论公众作出不同意义的理解。梁启超李普曼的新闻传播观的差异性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前者体现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后者则渗透着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谈到公众舆论我们就不得不谈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一书,其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但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舆论是什么。所谓公众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倾向性看法。在李普曼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真正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拟态环境的影响。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状态。  相似文献   

6.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往往要受到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作为拟态公众的新闻记者,在图解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如何为公众呈现新闻事实,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梁锋 《新闻前哨》2014,(5):90-90
美国学者瓦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也译作《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  相似文献   

9.
石迪 《青年记者》2017,(23):9-10
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传播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代表作有《公共舆论》《自由与新闻》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他的著作被奉为经典,《公共舆论》一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如今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书中阐述的媒介思想“拟态环境”表现出哪些新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新闻的产生与高校引发舆论关注
  李普曼曾经告诉我们,大众传媒所展现的是一种“拟态环境”,我们通过大众传媒是无法抵达现实真实的。当下这个时代是新闻比小说、戏剧更离奇的时代,各种新奇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且频率越来越高。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新闻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高校如此引发舆论关注。  相似文献   

11.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我们的新闻舆论要胜任如此重担,就必须下气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时就是对记者…  相似文献   

13.
浅析新闻评论的作用和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被誉为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新闻评论具有反映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新闻评论的要求有哪些?本文从新闻评论的作用和要求来认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15.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事件一发生,网络上就有图像,有视频.有报道。公众对这些“网络传播”将信将疑,时常在转发之时要求“求证”。微博更多地充当着“爆料”者的角色,记者则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是“查证人”,如何通过深入调查求证事实,便是记者的责任了。遗憾的是,一些时候,以探究真相为职责的传统媒体,却选择性地“失声”。  相似文献   

16.
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基本特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关系密切,可谓同根而生。但是,在它们自身特性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探讨和厘清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各自的特点,也有助于“媒体人”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提高新闻舆论的水平和品位。依笔看来,这两种舆论形态在自身特性方面的差异突出体现在它们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上。概言之,公众舆论是自发的意见表达方式,新闻舆论则是自为的意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的主要观点是:一、 2023年全球新闻环境虽已在“新冠疫情”冲击中恢复,但外部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仍有重大变化。二、2023年多元新闻行动主体的关系变化表现为:(一)平台与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大幅减少了合作,但大平台越发成为影响新闻媒体的生态力量;(二)传统新闻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主力,但对舆论的影响力有被边缘化风险;(三)部分原生泛新闻媒体发展势头受挫。三、对2023年全球调适性新闻创新、关系性新闻创新、生产性新闻创新从9个方面展开论述。根据本年度报告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新闻创新研究与新闻创新行动的关联性越发密切、全球新闻创新与中国特色路径的可对话性也在增强。新闻创新领域还有大量目前尚未充分解答的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如新闻业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平台对新闻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公众在数字空间和日常空间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舆论”形成的不同方式、如何摆脱“数据迷思”重新思考新闻业与公众的关系、如何在“深融”阶段继续探索“新闻+”策略、记者如何在获取和处理数字化新闻素材上体现专业价值、新闻叙述创新如何在“讲故事”的同时坚持高质量新闻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不具备必要的法律素养,就不能写出深刻的新闻报道,就不能担当好公众代言人的"角色"。记者需要具备法律素养,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使然。记者的法律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对记者的新闻生命、对所在媒体良好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媒介时代的"舆论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蕉 《当代传播》2006,(5):79-81
本文首先以图形直观描述出“舆论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进而研究“媒体”在“舆论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提炼它的不在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舆论循环”的“循环质量”,不能仅寄希望于媒体的“新闻道德”,实现公众、媒体、政府三者之间的多元平衡才是真正使其改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