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我们教材认为《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但是教材很少涉及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究竟是什么矛盾。本小组研究认为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罗马公民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城邦公民和被征服民族之间权利再分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曹操曾擢用大批士族地主进入他的统治集团。如汝颍荀彧、荀攸、陈群、王粲、河内司马懿等人,都先后被曹操委以重任,成为他统治集团的中枢人物。然而,曹操又杀了著名士族孔融、杨修,逼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这些矛盾的现象表明,曹操与士族地主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尖锐的对立。揭示他们之间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是研究曹魏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牧野之战灭商后,以武王、周公为首的统治集团迫于悬殊的商周实力、严峻的军事形势等客观现实,同时也为了稳定和巩固周初统治,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商遗民的怀柔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商朝遗民之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民喻家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作者在一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艺术氛围中,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真实地表现了汉末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对赤壁之战的描绘中,作者尤其对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孙刘联军一方加以浓墨重彩的描绘。同时使联军的主帅周瑜的雄才大略,气量狭窄,和孔明的足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东林党在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出现并逐渐形成一个反贵族大地主的政治集团。东林党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是十五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社会危机所导致的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地主阶级派系的长期不断斗争发展的结果。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在十六世纪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城市诸阶级扩大、市民的反封建运动日渐展开的新形势下,在全国各阶级反对贵族大地主专政的高涨运动中产生的。东林党虽然主要是以三吴地区的地主士大夫组成的,进行着反贵族大地主的斗争,但它的斗争已经由于时代的发展而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地主阶级內部的矛盾斗争,所以它的斗争纲领不但有着地主阶级反贵族大地主政派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封建统治极端腐朽,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农民军,相继建立了大顺、大西两个农民政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胜利地进占北京,迫使明思宗朱由检崇祯自杀,推翻了明朝反动统治。但是,由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全国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形势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在明末存在着三种社会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这是决定全局的主要矛盾;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连续不断的党派斗争;汉族地主  相似文献   

7.
论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商品经济发展、演变,历经西汉前期、中后期及东汉三个时期。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及其社会经济环境,促使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然其发展前途与巩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方向背道而驰。故西汉中期统治集团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迫使商品经济变态发展,使之成为封建官僚地主经济的组成部分,沿着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轨道运转。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到东汉时期,即使封建国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商品经济也仍然因循这一模式,紧密依附于官僚地主经济运行。从此以后,商品经济完全失出了西汉前期那种独立品格与社会活力,与封建经济长期共存达两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耶律楚材     
蒙古贵族初入主中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社会。他们不了解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不懂得如何治理地主制经济高度发展的农业区,对于早已实行于中原的政治体制也所知甚少,而要站稳脚跟,巩固固统治,进而实行对全国的统一,就必须尽快了解被他们统治的地区,并使自己的政策制度符合这一地区的情况。客观形势要求在蒙古统治集团中应该有对其决策能产生影响且熟悉中原农业社会的人。耶律楚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这样的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9.
在公元前494年,罗马发生了一次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这次斗争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并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撤离运动。这次和平撤离运动对罗马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当时罗马社会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斗争的基本原因及演进历程对这次和平撤离运动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元一六四四年至公元一七二二年,即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清代初期。这个大约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满族作家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清王朝统治阶级在建立了全国的统治以后,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地位,为了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了提高原来远远落后于汉族的满族文化,十分注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在这时期里,从皇帝到一般贵族阶层中出现了一个学习汉族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江西地主阶级追逐地租的欲望有增无减。围绕着分配问题,阶级与广大佃农之间的斗争进一步激烈,斗争的原因大致是佃农反对地主的夺佃、佃农急取永佃权、佃农要求减租、佃农反对交纳押租、预租以及反对地主的残酷镇压等几类型,其中,由地主阶级残酷镇压引起的佃农抗租起义,将清朝前期佃农抗租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使清朝的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遥之中。  相似文献   

12.
1.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2.战国时期变法的实质是()A.法家与儒家之间的斗争B.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C.军功地主与贵族地主的斗争D.新旧土地制度的斗争3  相似文献   

13.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14.
(二)重点掌握悲剧《哈姆莱特》 1.思想内容。该剧取材于《丹麦史》和以前在英国上演过的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为基本情节,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①以王宫内外为背景,围绕着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描绘出英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图景:危机四伏,民怨沸腾,正义被践踏,百姓遭受掠夺凌辱,统治集团道德沦丧,利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清初四十年(1644年清军入关至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的社会矛盾性质问题,一直有争议的。而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关系着对清初农民起义、几位进步思想家、康熙等政治家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分歧意见。如吕振羽同志在《简明中国通史》和尚钺同志在《中国史纲要》中认为清朝统治者是黑暗的“民族牢狱”,清代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始终极其尖锐和严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的。刘大年同志在1961年《论康熙》一文中,给康熙帝作出了高度评价,他断言,清初压倒一切的社会矛盾,不过是民族矛盾旗子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反满派”地主和“拥满派”地主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他不仅不把民族矛盾说成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且认为清初各种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也  相似文献   

16.
西汉末 ,尤其是东汉时期 ,由于封建政府赋税加重 ,徭役苛繁 ,引起了江南人民的普遍反抗。他们的反抗斗争 ,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相互配合 ,持续时间长 ,且不断反复等特点。这些斗争虽然遭到封建政府的镇压 ,但它迫使封建王朝不断地调整其在江南的统治政策 ,为自己争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武昌起义后,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慈禧、光绪死去后,清朝进入溥仪坐皇位、其父载沣监国摄政的宣统时代。清王朝在遍及全国的反清起义中濒临倾覆。清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集团之间、皇族亲贵之间争斗激化。载沣在内外矛盾中交出权力。清王朝结束了它对中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最初“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抵抗”与“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间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这些政策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其变化是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的。政策确定后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中日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年一月袁世凯突然被“开缺回籍”,咎其原因,史家咸以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满汉斗争及西太后死后摄政王报“戊戌之仇”所至。笔者颇不以为然,故敢陈愚陋,恳求大方斧正。 一、袁世凯不是满汉斗争的失败者 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满汉斗争发轫于清初,激化于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以后,而形同水火则是“立宪倡导以来”,当时北京城内“满汉司员,见面不交语,对于政务满人专断处置,汉人敢怒不敢言。”于是荣庆与张百熙、奕劻与瞿鸿矶之争前后相随从。满人操生杀之柄,汉人辄被褫职免官,张、瞿去官后满汉斗争则表现为满清贵族的排袁(世凯)斗争。但此时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实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中国早期封建地主是从奴隶主阶级中分化而来,那末,西欧则是从日耳曼民族贵族演变而来。来源的差异,使中西地主阶级存在着维系机制、政治经验、文化素养等先天性差异。这些差异,使中西建立的封建经济结构也很不同。这种不同又造成中西地主在富与贫、贵与贱、爵与职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后天形成的阶级地位的差异,表现在阶级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是自然更新和社会更新的有机结合,西欧则是以自然更新为主。中西相较,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能更多地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杰出人才,其统治便更加巩固,更加险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西欧却成为资本主义故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