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原文化,戏大于天”,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言,让人感受到戏剧在中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传统戏曲改编上,陈宪章改编的《花木兰》、《断桥》、《拷红》、《破洪州》、《大祭桩》、《五世请缨》等,成为豫剧常派艺术代表作。陈宪章剧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给传统题材的剧目注入了时代的因子。文章从灌注着独特的人生体验、为观众为演员写戏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戏剧演员们与歌星们的表演方式截然不同。先说眼睛的功夫,那是戏剧演员的一门必修课,尤其是唱花旦的演员,戏全在眼睛里。看过刘长瑜的代表剧目(京剧《卖水》),那眼神与动作的配合,简直是出神入化,喜怒哀乐悲恐惊全能用眼神表达出来。听说戏曲演员每天得下腰踢腿喊嗓子,还得练眼睛,把本来不会说话的眼睛练到无声胜有声的程度。一日看电视,见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给  相似文献   

4.
历史题材剧《赵氏孤儿》,最早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此后又陆续被改编为京剧、潮剧、豫剧、晋剧、话剧等,后又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而对主人公程婴的刻画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以说不同的程婴形象对于剧目主题的表现或许是最有力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5.
戏曲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样式,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它不断地吸收历朝历代出现在正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将其改编成戏曲的形式,搬演上舞台,活跃在群众中间。从先秦的社火、秧歌、参军戏到唐代教坊梨园的形成,到宋金杂剧和元杂剧的成熟,明清传奇的繁荣,以及清代地方戏的繁盛和京剧的独霸天下。在众多的戏曲形式和剧目当中,诸葛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以后,诸葛戏的上演达到了高潮,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目。主要原因是地方戏和京剧的出现,戏曲需要更多的素材来编演剧目,许多旧有题材和新的材料都进入艺术家的眼界,以各种各样的戏曲形式重新或开始出现在舞台上。因此,更多的伶人也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取材,这样,许多新的诸葛戏就出现在了舞台上。据不完全统计,戏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在清以后就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6.
《潘杨讼》(又名《审潘洪》、《清官册》、《霞谷县》、《升官图》),是一出影响很大的戏,京剧、豫剧、川剧、湘剧、汉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愗剧均有此剧目。颜慧云同志在《<潘杨讼>考论》(载《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考论》)一文中,引证了不少史料,采用以史证剧的方法,对此剧加以考证、论述,读后受益非浅。正如颜慧云同志所指出,剧中潘洪与宋太宗的裙带关系是虚构的,寇准审潘一事也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同关键人物赵德芳有关的情节也全属杜撰。但是,《考论》对此剧下的基本结论却是:“《潘杨讼》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再现历史真实,褒忠贬奸,不仅使人扬  相似文献   

7.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鼓舞下,最近戏曲界陆续恢复上演一批传统节目,久违了的《四郎探母》、《连环套》等京剧,也重新与观众见面了。虽然演的都只是其中的一折,但毕竟是可喜的。至于这些戏的全剧何时才能获得解放,看来还需费一番周折,因  相似文献   

8.
胡亏生先生的《黄梅戏风貌》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各有千秋,剧本流传中除受到当地生活语言习惯的影响而改动之外,还受到剧种本身很大的影响。到底谁是源谁是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同现象?如何看待地方戏的移植问题?现以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里《小二姐做梦》为例,进行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和艺术特色,充分借鉴其它剧种优秀剧目的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11.
《雅音小集》是台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郭小庄创办的表演团体。自创办以来,在京剧艺术的改革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编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为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开拓了尝试之路。郭小庄和《雅音小集》的艺术创新体现在多方面,本文试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归越情》两部剧目深入分析归纳总结,探索郭小庄京剧改革的意义,从而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寻找可供参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小生行当作为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这个以配角为主的行当,经过历史的演变,剧目的不断增加,流派的不断壮大,在京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叶"派小生则是小生行当中最蓬勃发展的,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流派。其中《罗成叫关》是"叶"派最具代表性剧目之一,其塑造的罗成堪称"叶"派艺术高度集中之精华。文章就《罗成叫关》这出戏中罗成的表演特色做一个大致阐述。  相似文献   

13.
把某出京剧与内容相同或相关的语文教材联系在一起,让京剧起到辅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作用,这是成人语文课一种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京剧素有“国戏”之称,剧目繁多,民间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的说法,还有那么多反映民间生活的戏。一个语文老师常在京剧这个汪  相似文献   

14.
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豫剧不断改革创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本文通过对古装《花木兰》和现代《朝阳沟》两类豫剧进行比较,讨论传统古装豫剧和现代豫剧中所体现出的地方特点,总结豫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京剧是徽班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而成的。乾隆55年(1790),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四大徽班拥有一批“色艺最优”的演员,他们发展徽戏艺术的特点,博采众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剧目改革、曲调声腔、演唱艺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京城观众的倾心,为京剧的出世和京剧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徽班就没有京剧。  相似文献   

16.
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在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诸多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多个奖项。本剧主题深刻、大气又不失细腻,现代又不失传统。尤为突出是本剧现代元素的运用,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元素,恰当理解和分析现代元素,并合理地应用于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中,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则以《王屋女的女人》唱腔为例分析其音乐风格现代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斯特林堡的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曾被改编为京剧、话剧、河南豫剧等不同版本。改编剧对原著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人物情节的改编以及舞台艺术的呈现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将河南豫剧改编版本《朱丽小姐》与斯特林堡的原著进行对比分析,以探求中西方戏剧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而  相似文献   

19.
京剧是以徽剧为戏母,兼容昆曲、越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最终而成的"国粹",是全国戏曲门类中影响最广、观众最多、剧目最丰富的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细说《窦娥冤》中三桩誓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 ,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 ,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 ) ,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 ;而“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