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宁 《物理教学探讨》2005,23(14):52-53
同学们,当你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你喜欢听歌曲吗?有许多歌曲里也包含着物理知识,你注意过吗?这就需要你不仅听音乐,而且要看歌词,才能理解歌词里隐含的物理现象。现在MP3的用户越来越多,很多MP3都有液晶显示屏,其功能就是显示信息。当然在听歌的同时也听到了歌词,如果具有这一功能而只是听没有看,岂不是很浪费,想听一首新歌又没有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一首好歌必须先有好词,而一首好的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经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初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无疑给歌词审美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在七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3.
歌曲是旋律化的语言,作曲家在谱写歌曲时大都将歌词的语调、词句重音作为音乐旋律的基础。每一首英文歌曲都恰似一首美妙的诗,有的寓意很深,有的则浅显易懂;大部分英文歌曲都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容易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和信心。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有很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教育对象的变化必将引起策略的变化,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归纳仍然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隋岩 《教学与管理》2014,(14):48-49
正歌曲是旋律化的语言,作曲家在谱写歌曲时大都将歌词的语调、词句重音作为音乐旋律的基础。每一首英文歌曲都恰似一首美妙的诗,有的寓意很深,有的则浅显易懂;大部分英文歌曲都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容易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和信心。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有很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教育对象的变化必将引起策略的变化,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归纳仍然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6.
红遍大江南北的《卷珠帘》除了旋律之美外,那含蓄温婉、幽怨缠绵的歌词也令人激赏。本文拟从《卷珠帘》歌词鉴赏入手,探析这首极具中国风意蕴的歌词对中国古代闺怨诗风格的承传,解读闺怨诗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朋友,你有没有听过一首没有旋律、没有歌词,却能激起你内心深处强烈共鸣的歌?你疑惑的眼神似乎在问我:有这样一首歌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有,有这样  相似文献   

8.
“诗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诗与歌的结合,古代的歌词是诗,或者说古代的诗同时也是歌词,这本是歌词创作的一条正确途径。但事实上,现代歌词与诗已经开始分离,人们很容易一眼认出哪是诗,哪是歌词。这到底是歌词独立性的证明呢,还是歌词日渐苍白的—种预兆?自然,歌词要求明朗,易懂,这与诗,尤其是现代诗还有不尽相同的地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都是展现村居生活题材的田园诗佳作,描述了古代农家人的好客热情及招待远方朋友的场景。虽然二者都是农村游记题材,但两首诗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却“同题不同趣”,展现出在美学风格上的极大差异。文章从两首诗的文本内容出发,从诗歌结构、诗歌主体和诗歌意境这三个方面找出两首诗歌美学意蕴上的不同,找到同题不同趣的深层原因,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0.
落泪的阳关     
很多年以前.我曾有过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无话不谈。我们都喜欢古文,也经常谈及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他说他最喜欢的是王维的《渭城曲》。虽然这首诗总被人挂在嘴边.已经落了俗套,但他还是为诗中那份真挚的友情和诗  相似文献   

11.
袁月  徐敏 《小学生》2008,(5):29-29
《游子吟》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的一字一词都蕴藏着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爱,这首诗把母亲为即将要出门的儿子密缝衣服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12.
师道与诗道     
中国传统的诗歌中既有哲理意味,又有人格精神,是那样既严肃又轻放,既刚直又舒展,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率真,既深沉厚重,有雄姿伟气,又和畅轻快不失脉脉温情。很多人都说教育也是首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对于这首诗,怎么去读她呢?能读得懂吗?我们又能否写出精彩的诗篇呢?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一首好诗不一定是一首好歌词,但一首好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一首好歌词不仅需要有诗的灵魂,而且还要受到形式上的种种限制。换句话说,优秀歌词的作者必须是一个出色舞蹈家,他要“戴着镣铐跳舞”,而  相似文献   

14.
诗道亦师道     
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不少佳作既有哲理意味,又有人格精神;既严肃又轻放,既刚直又舒展,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率真;既深沉厚重,有雄姿伟气,又和畅轻快,不失脉脉温情。很多人都说教育也是首诗,有各样的情调与内涵。对于这首诗,怎么去读她呢?能读得懂她吗?我们又能否为她写出精彩的诗篇呢?  相似文献   

15.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历来脍炙人口。多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汪伦是何等人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都写道:“据说是泾县桃花潭的农民”…  相似文献   

16.
歌词与诗歌都是文艺语体的一个小类,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歌去掉曲就是诗,诗谱上曲就是歌。但由于二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歌,以演唱的形式传递信息;诗,主要以朗诵的形式传递信息。所以,有些歌去掉曲也并非是诗,有些诗也是难以谱曲成歌的。关于这一点,古人已有论及。《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毛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这既是古代歌与诗的主要区别,也是现代歌与诗的主要不同点。本文拟从结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探讨歌词的语体特征,其中与  相似文献   

17.
我爱唱歌,许多歌词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在小歌词中的感悟常常成为我面对学困生的成功法宝。细腻的牵挂你掌心里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至少还有你》当学生学习落后时,是居高临下地当众念出他的成绩,还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爱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19.
一、音乐导入,感知相同(一)师:(上课伊始,播放古琴曲《送别》)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离别、伤感、依依惜别……)是呀,世间最珍贵的是朋友间的友情,最难舍的是"别情"。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无期。所以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情境,一同见证一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二)播放伴奏曲《送别》,请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同时纠正读音。(三)师:(出示两首诗)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认为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读后交流。预设一:诗题的形式相同。  相似文献   

20.
正有没有那么一首民谣,在你听到它时想起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故事?有没有那么一句歌词,它勾勒出了你回忆的轮廓,一字一句全写进你的心里?有没有那么一段旋律,纪念你过往的青春,记录下最动人的时刻?那些用歌词传递的情话,你都收到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