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我国室内乐发展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中,不同音乐艺术风格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查阅文献发现,针对我国弦乐四重奏的研究呈现出离散的特点,因而意欲对中国弦乐四重奏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个性特点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先人之成果,以利于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弦乐四重奏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高胡,中胡,二胡,民族低音四种,弦乐四重奏在演奏过程中,每个声部的演奏都需要由一个专业的演奏人员来担任,重视对学生的个体训练是演奏培训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民族弦乐四重奏的基础内容进行训练和分析,实现了对民族弦乐四重奏的基础训练进行整理,为弦乐四重奏的训练提供理论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室内乐音乐中,弦乐四重奏一直都被认为是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充分体现作曲家情感并能触动人心灵的音乐形式。但要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往往需要深厚的演奏功底和艺术修养,因此世界上众多的演奏家们为了使这一音乐形式得到完美的艺术体现,都在深入的对其演奏特性、音准、节奏、发音(力度、弓法)以及作品结构分析等方面作科学、系统的研究。自18世纪开始,欧美等国家不断涌现出知名的四重奏演奏团体,由于这些演奏团体对作品精妙地演绎,使众多弦乐四重奏作品得以流传,弦乐四重奏这一形式也开始广泛地深入大众的音乐生活,随着人们欣赏品位的提高,这一艺术形式也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多数演奏弦乐四重奏的组合而言,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在音准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一基本问题,才有完好表达作品的可能,从而使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艺术表现力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第八弦乐四重奏》是肖斯塔科维奇最有代表性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之一。本文以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乐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声、主题动机等方面的分析,力图了解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室内乐中比较普遍、比较理想的组合,弦乐四重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较受到社会群体所欢迎。在演奏弦乐四重奏时,弦乐组和声的基础依然以四部和声为主,同时可以充分对弦乐器组的乐器进行利用,丰富演奏技法,以此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对弦乐四重奏及其演奏浅谈的详细分析,以此学习及掌握弦乐四重奏演奏方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的创作以"抒情性"著称。在音乐朝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中,他始终坚持在传统中创新的写作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1号》,并且将其改编成弦乐作品,从而诞生了《弦乐柔板》。经著名指挥家托阿斯卡尼尼指挥演出并录制唱片发行后,立即风靡乐坛。  相似文献   

7.
杜琳 《文教资料》2014,(21):76-78
谈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世人无不称赞他中、晚期作品具有非凡的创作力,而对于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Op.18)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大抵是因为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过于"古典",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规则。然而,作曲家晚期成熟的创作手法总是源于早期探索性的创作,因此,文章从规则内的创新这一视角探析作曲家在古典规则之内进行了哪些突破与创新,恰恰是这些创新性萌芽的产生,才使得贝多芬成为横跨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大师。  相似文献   

8.
本阐述的是练习弦乐四重奏的一般问题,主要对弦乐四重奏应具备的素质、重奏中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各声部的特点以及音准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弦乐四重奏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是室内乐中最为理想的合作演奏形式。弦乐四重奏是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术的考验,小提琴是深受喜爱的重要乐器,它在弦乐四重奏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只有更好地了解小提琴的特性,才能使之更好地与其他声部的乐器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0.
1826年4月,维也纳有个音乐爱好者邓勃舍尔,想请匈利小提琴家贝姆(1795-1876)在他自己家里演奏贝多芬的《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0)。贝姆作为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是奥地利小提琴家舒潘齐格(1776-1830)的敌手;而舒潘齐格是贝多芬的亲密朋友,贝多芬的许多弦乐四重奏都是由以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大提琴如何更好地演奏弦乐四重奏,利用资料分析法探讨了大提琴在室内乐的角色和重要性,从理论层面在弦乐四重奏的共性中寻找大提琴的独特性,并提出演奏者应该进行技艺和素养两方面的培养的观点,对现有文献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2.
《第二弦乐四重奏》是里盖蒂在音乐创作技法比较成熟时期的一部代表作。本文以该作品的音响特征环节进行针对性初探,力求发掘出推动我国音乐发展的素材以及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鲍罗丁在学习和工作之余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对鲍罗丁的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二交响曲《勇士》第一乐章做出了作品分析,对国内相关学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和初学弦乐没多久的学生希望参与弦乐四重奏的排练和演奏,但基于没有娴熟的专业演奏技巧和专业的老师引导,使得排练的过程没有针对性,演奏出的音乐不那么悦耳。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指导学生排练的实践,尝试性总结弦乐四重奏在平时排练过程中的几种方法,希冀可以使排练变得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演奏的主要形式,它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这四件乐器是平等的,就像是四个聪明人的谈话,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本文从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发展和重奏演奏者之间的配合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作曲家约翰·科瑞里利亚诺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为研究对象,从其创作技术与技法的多方面层次角度,结合作品的主题形态特征、音高组织、节奏、节拍和速度、结构原则、配器手法、弦乐乐队与弦乐四重奏写作之比较等方面,针对每个乐章的不同角度探寻分析其音乐创作个人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重奏音乐体系的不断完善进步,中提琴已从最开始的室内乐重奏角色发展成为了当前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力的主流演奏乐器。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角色定位、乐器结构等角度出发,简要对弦乐四重奏中的中提琴演奏进行了简单阐述;其后,围绕音准、节奏、发声方法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中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演奏技艺。意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中提琴演奏者演奏水准的提升提供文本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冯翊 《甘肃教育》2011,(7):88-8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对海顿作了如下注释: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告别》《惊愕》《时钟》等一百余部交响乐及大量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  相似文献   

19.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本文以弦乐四重奏为例,追寻古典室内乐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利盖蒂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68年,该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曲家将"音色—音响"提升为核心的结构元素,通过对"音色—音响"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布局以促成全曲结构的有机发展,这种技术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