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是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发展而来。声乐形体表演是运用歌声和形体动作创作艺术形象。科学的发声,再辅之以必要的形体表演,会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关注民族声乐形体表演,对于提高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性和吸引力大有裨益,通过研究和利用审美心理学,来丰富听众的情感体验,可提高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声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从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审美熏陶等角度分析了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增强对民族声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4.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民歌的传承和演唱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取向。因此,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音乐艺术水平。本文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探讨了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经过千百年来,在歌唱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民族声乐艺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民族声乐艺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标志之一,在于她独特的“民族性”。如何使民族声乐的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演唱者、音乐教学者所孜孜以求的,本文想就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特色的把握在继承传统、提高技艺和语言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在传统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的吸收与融合中而来的,其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别树一帜,尽显本国民族声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我国声乐中的瑰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及内涵风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赋予了民族声乐更多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因此,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其艺术特点及内涵都值得我们考究,本文将例举并阐述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内涵风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把控。  相似文献   

8.
霍磊 《教育探索》2006,(3):99-100
一、重视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的理念应该纳入到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去 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对于声乐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审美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审美要求却很少顾及,这在审美群体的审美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可以说是一种缺失。诚然,我们有引导审美群体提高审美情趣的义务与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群体的认可程度。其实.声乐艺术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声乐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声乐在演唱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并具有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容易被我国群众所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前辈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文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于是涌现出了许多艺术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各国家、各民族的各种声乐流派和演唱形式的不断涌现、发展及融合,我国民族声乐正接受着更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它形成了多种声乐艺术品种,积累了浩翰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演唱形式与风格特点,并造就了无数深受人民爱戴的歌唱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将以其不朽的美学价值丰富着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一、中国民族声乐的音色美实践证明,一种特定的音色代表~种特定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2.
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以民族语言为支撑,且民族语言的运用能赋予民族声乐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民族声乐也可称之为是一种由语言结合音乐而产生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民族声乐与民族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对民族声乐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民族声乐演唱中把握语言和声乐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声乐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声乐艺术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演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不管是东方声乐艺术还是西方声乐艺术,都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伟大艺术成就。文章中针对中西方声乐艺术演唱风格中,审美特征以及声乐技巧方面的不同作出简单论述,以期在日后的声乐艺术的学习探索中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有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声乐表演艺术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通过表演的形式让观众体验到声乐艺术所具有的魅力。声乐表演艺术是否能够获得观众的好评,跟观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审美心理的定义、审美心理如何表现出来、审美心理阶段这三个方面,对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已经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大量演唱技巧和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中,其与我国传统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演唱技巧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促进,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本文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现状、传统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进行概述,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声乐是诸多艺术门类中最易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声乐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审美习惯。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人们对声乐艺术表演和感受的过程都是相同的,也就是人们对于“美”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响应新时代传统文化习承与发展号召,确保更多人得以认可并接纳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活动,主要源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地区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息息相关,通过解析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可以探寻艺术文化的演变历程,提高艺术文化解构、研究、传承质量,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以期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体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特别是当西洋唱法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后,与民族声乐的触碰与结合,使得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民族声乐演唱到底"以何为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社会进步的同时,音乐艺术文化百花齐放,新兴的民族声乐唱法又莫衷一是,到底什么样的民族声乐演唱才能让人们普遍觉得是正确的、是值得发展和弘扬的、是美的,我想结合自身学习民族声乐演唱的经历,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体现着它的最高审美价值.“韵味”的表现主要是靠字、腔、情的统一来完成的.总的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的就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审美情趣在声乐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风格的演唱方式,通过声音传达民族审美情感,引起听众审美共鸣的歌唱艺术。它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凝聚民族的精神智慧,激起民众的审美情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长期经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