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文祥 《青年记者》2009,(13):59-60
6月16日,备受媒体和广大网民瞩目的“邓玉娇刺死官员案”终于“谢幕”:湖北巴东县法院当庭宣判,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除处罚,并当庭释放。判决的结果基本符合公众的期待,司法程序就此完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2-12
由于“刺死官员”而引起轰动的邓玉娇一案6月16日在湖北巴东县法院一审宣判。邓玉娇被免于处罚,当庭释放。 法院认为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予处罚。  相似文献   

3.
谭泽明 《新闻世界》2009,(11):39-40
媒体对邓玉娇案的报道表明有时报道中的新闻事实与真相相距甚远。记者缺乏实地采访和调查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并使案件审理复杂化。回顾和反思邓玉娇案的报道得失,对缩短新闻事实与真相之间的距离、提高媒体采编业务、促进转型中的中国传媒业加速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引人注目的邓玉娇案在经过最初的迟滞之后,最近提速并已正式进入司法程序:5月31日,媒体报道称,由湖北省恩施州公安机关组织侦办的“邓玉娇案”已侦查终结,于当天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6月5日下午,邓玉娇的两住来自湖北的辩护律师收到巴东县法院依法送达的起诉书,巴东县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邓玉娇起诉至巴东县法院,检察机关也认定,邓玉娇具有防卫过当、自首等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  相似文献   

5.
一起刑事案件近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5月10日,湖北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项目招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邓贵大被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死。当地公安部门对此事的描述前后有所不同:最初是说,死者及其同伴向邓玉娇提出“特殊服务”要求,后来则说是提出“异性洗浴服务”要求。遭到拒绝后,邓贵大曾以一沓钱抽打邓玉娇的头部,并两度将邓玉娇推倒在沙发上,从而引发命案。  相似文献   

6.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望闻问切”话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博 《新闻传播》2009,(7):71-72
在Google引擎中键入“民生新闻”.立即跳出一个惊人数字,大约有335000项符合这个条目的查询结果。是否要继续这样一个“旧题已有万人言,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论题?观专家、学者洋洒的文字.是非曲直的评判。有同感也有不甚苟同的个人意见.于是欲借用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的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结合笔者所在省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实际情况,来“望”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之“虚火”,“闻”专家、百姓之诸多真言,“问”民生新闻运作中的“神、色、形、态”之症结,“切”民生新闻节目改良与发展之命脉。  相似文献   

8.
杨学丽 《新闻世界》2009,(9):126-127
本文以“邓玉娇案”为例,从理论角度出发,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为例,论述当代中国社会对报刊社会责任要求的深化。《南都》对该案件的报道,包括整理其他媒体报道,独家专访,刊登媒体人士、读者及网友的评论观点等,及时、全面、深入、准确公正,体现了当代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从1997年的称自己是被“媒体杀死”的“张金柱案”.到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许霆案”,十年之间,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媒介审判”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法制报道应如何避免“媒介审判”是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道君 《新闻窗》2011,(2):20-21
目前国内外对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突破.大多数人也认识到新闻所反映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没有这个事实基础,在新闻传播的范围内谈论真实便失去了意义。而新闻真实中这个客观存在并不完全等于新闻真实,只能说是对“实”的认识反映,并以此构成“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中国之声从2008年下半年全新改版后,推出了以整点、半点为一滚动轮盘的央广新闻。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历经滚动新闻的推出与逐步改进的过程,深感新闻是否好听,抓得住听众,留住听众群,关键在于滚动新闻能否真正“滚”“动”起来。那么,什么是滚动新闻?滚动新闻如何能“滚”“动”起来?笔者半年的亲历实践,有如下的感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公共舆论事件频发,"合肥少女毁容"案,又是一起"官二代"引发的舆论风暴,传统媒体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引导舆论,回归新闻事实,还是随波逐流?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发达的今天,该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3.
龙志 《新闻天地》2009,(6):46-47
2009年5月10日晚,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与女员工邓玉娇发生争执。邓玉娇用一把水果刀将对方两人刺伤,其中一人被刺中喉部,不治身亡。随后邓玉娇拨打110自首……  相似文献   

14.
王媛媛 《新闻世界》2010,(6):170-171
2009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邓玉娇的个案中,我们看到,网络舆论在对司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民意监督与司法理性无法平衡、潜在的二元对立意识制约网络言论的公正性、"一边倒"的言论有失公允、网络舆论对民意的代表性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周泽 《新闻记者》2004,(9):6-10
关心新闻法制的人都会注意到,“媒体审判”或“舆论审判”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新闻传播与司法关系的学者经常提及的概念。特别是“张金柱案”、“夹江打假案”。之后,很多这者都对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表示忧虑,对“媒体审判”、“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的价值“迷离”了吗?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究其根本在于它的“平民化”本色,以平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平民的语言表达新闻,更多的关注投给了普通百姓、更多的话语权交给了基层群众。从本质上说,民生新闻所涵盖的价值取向的根本点在于“民生”和“民主”。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两起名人涉讼的“新闻官司”。“游案”即游本昌诉名誉权受侵害案;“刘案”即刘晓庆诉名誉权受侵害案。两案都以调解结案,是近年来“新闻官司”中令人高兴的结局。“游案”,本刊去年第3期已作了介绍。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登了一篇文章,指责“一个靠济公抬高身价的演员”“漫天开价”,“信奉‘孔方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传播性等特点。新闻写作能否引入“幽默”的因子?通过对不少优秀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幽默笔法”在新闻中不仅能运用,而且应推广。  相似文献   

19.
轰动一时的邓玉娇事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5月末<时代周报>对邓玉娇的回访报道,让该事件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许多评论的矛头指向了媒体,认为媒体侵犯了邓玉娇的隐私,打搅了她平静的生活. 如东方网一篇题为<何必再扰"邓玉娇">的评论认为,包括媒体在内,都不应该再去从邓玉娇身上揭开那以前的伤疤,再一次将她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红网一篇题为<重访邓玉娇折射出媒体责任感的丧失>的评论认为,媒体重访邓玉娇,目的很明显,希望借曾经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再次制造关注点,提高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阳光照在你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新闻有力量,也有温度。在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唤起社会关注的目光时;在剥开层层“阴暗”,坦露真实,引发批判的声讨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好新闻应该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你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素养和你的作品是否被一种人性的光辉所照耀?而这通常也被认为是新闻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