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宧宣布四川独立的原因:第一、陈宧对袁世凯称帝的丑剧,内心深处其实是大不以为然的。第二、袁世凯对他的一些不信任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他的心灵,导致他从对袁世凯“私恩深重”到反戈一击。第三、陈宧部下对他的影响。第四、蔡锷对他的影响。第六、全国反袁的大气候。  相似文献   

2.
痛斥袁世凯     
袁世凯很想当皇帝。当时,杨度、刘培等筹安会的六君子竭力拥戴;陈树藩、陈宦等人是袁世凯的亲信,也鼓吹要袁世凯当皇帝。后来,形势对袁世凯不利,二位姓陈的见风转舵,先后对袁世凯宣布“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得病致死。当时人们写了一副对联,嘲讽袁世凯: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上联点着六君子,下联提及二陈汤,均是中药名。在此,用于袁世凯想做皇帝得病致死,非常恰切。难怪此联一出,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痛斥袁世凯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三不争"成就晚清名臣,袁世凯"啥都争"沦为窃国大盗。张之洞和袁世凯曾经一起共过事,作为长辈,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向朝廷举荐过他。当时,张之洞已是晚清督抚之首,有权有势有名望,袁世凯对他崇拜有加,也曾举荐他做军机大臣。俩人惺惺相惜,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点认为:"二十一条"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对中日综合国力的差距的认识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袁世凯在双方交涉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与日周旋,尽力减少损失,挽回利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并没有通过"二十一条"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袁世凯对于"二十一条"的交涉,应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外交妥协.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谈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第四单元第一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四目有一则历史纵横,原文如下:“1912年8月,应袁世凯的一再邀请.孙中山由沪赴京,与他共商国事。到北京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表现出‘以国家与人民为念’的虚情假意,孙中山被他所迷惑。孙中山推心置腹地对袁世凯说:‘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作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  相似文献   

8.
倪嗣冲和袁世凯是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关系密切。辛亥革命前后,袁世凯对倪嗣冲有着"知遇之恩",对倪嗣冲一生政治仕途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倪嗣冲对袁世凯也是"知恩图报",竭尽所能效忠于袁世凯,为袁世凯集团确立北洋军阀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倪嗣冲和袁世凯的深厚情谊对于民初安徽政局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英帝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辛亥革命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外国人物.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朱尔典利用与袁世凯的密友关系,以积极从政治上多方面给予袁世凯帮助为表象,暗地里却是在为英帝国扶植一个任其摆布的在华代理人,把与袁世凯的友情和他的英帝国利益相比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最终,他通过袁世凯从政治上对辛亥革命的干涉,一方面达...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历史上有名的北洋军阀首领.由于他对内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并实行黑暗的政治统治;对外为其复辟目的而出卖国家主权,因此在史学界多以批评他为主.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对袁世凯的深入研究发现: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还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欧阳武在民初本是赣督李烈钧手下健将,但反袁态度并不激烈,加之其兄众议院议员欧阳成等在幕后积极活动,因此得以在袁世凯罢免李烈钧后出任江西护军使,并经黎元洪保荐兼代赣督。他一方面暗中表示拥护中央,另一方面公开谋求赣省自保,故他对北军以震慑"乱党"为由入赣,竭力阻止。二次革命在湖口爆发后,欧阳武在袁世凯方面笼络、施压下,一度表示要派兵进攻湖口,但很快他又接受讨袁派推举,出任赣督。随着北军逼近南昌,欧阳武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他以"不忍使南昌为战场"为由弃城而去,并以"止戈和尚"名号入山为僧。为了脱罪,他将自己就任赣督及其后所为一概称之为"被胁",将讨袁派称之为"乱党",从而彻底倒向袁世凯一方,并通过多方活动,最终获得袁世凯特赦。他保住了性命,但丢掉了气节,结果两面皆不讨好。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在朝鲜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一再强烈要求惩办他。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大量聘用日本顾问,使直隶新政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在"卄一条"交涉前后,袁再次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朝野一致认定袁世凯是日本在华占有优势的障碍,大力支持中国各种色彩的势力反袁,终于将袁世凯推翻。  相似文献   

13.
杨度既是政治家,又是企业家、文学家.他曾主张君宪救国论,张勋复辟之后,认识到君宪救国行不通,进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再进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也堪称"多彩"了.袁世凯与杨度的恩怨,只可算是他的前半生,其后半生则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4.
郭之全先后在清末中央和地方任职,与袁世凯有一定来往,并加入他的幕府.从<信阳郭氏族谱>和<重修信阳县志>挖掘史料,辅以其它资料,疏证郭之全与袁世凯的交往,钩稽几近湮没的史实,揭示他们交往在近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中讲到"1914年秋,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接着,又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第三条"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汉冶萍公司不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奋斗终生,其勋业劳绩永远不可磨灭。1912年10月,袁世凯授予他大勋位,他一再谦辞,其德行为时人所称道,为后世所景仰。但他在1912年12月17日向袁世凯递交的《固辞大勋位书》,(见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54页,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中,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相似文献   

17.
梁士诒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何作为?起了何种作用?文章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东山再起,北方政局的稳定,清帝退位,共和的最后建成,与梁士诒息息相关;第二,作为一个饱读经书又务实致用的士人,梁士诒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赞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敦促和劝说袁世凯赞成共和,使共和最终得以实现,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第三,为了巩固新建北京政权和建设中国,梁士诒所提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的种种措施,不仅反映了其远见卓识与聪明才智,而且对于发展中国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第四,梁士诒极力帮助袁世凯一步步打击革命党人,使南方党人处于不利地位,表现了他政治的实用性和反动性.辛亥革命时期,梁士诒能以一种开放而变通的心态顺势而为,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8.
(续2002年第12期)袁世凯于复辟帝制失败后不久即倒地毙命,有人给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人们看了这副对联后,都感到奇怪,不解其意,就问写联人:“上联中‘袁世凯’是3个字,怎么能对下联中‘中国人民’4个字呢?上下联对不上啊!”写挽联的人笑了,说:“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国人民嘛!”大家听后方明其用意。上下句字数不等是有意做的,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效果,来挖苦袁世凯。袁世凯败亡的主要原因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甚至其亲信亦落井下石。袁世凯就在这众叛亲…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在中国已形成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转而希望以"政党政治"来钳制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从此,维护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成为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黎元洪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只是一个温和的共和主义者,在错综复杂的新形势面前,对"倒戈反正"的袁世凯产生了幻想,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与激进的革命派分道扬镳,从而被袁利用.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与维新运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甲午条陈,通过全面审视其内容可知,袁世凯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其思想在渐渐滑向维新派的阵营,而处于二者之间.二是上翁同龢说帖,袁世凯在说帖中所提建议,与康有为相比,似更切实可行,且利于变法.三是戊戌告密,袁世凯之所以未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与其认为康有为的"杀禄围园"计划根本行不通有关,故为自身利益计而厕身后党.总的说来,对袁世凯在维新运动中的活动不应一概理解成投机行为,而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